所以這反倒成了店大欺客的一處買賣,不少顧客失望而歸,多少有些悻悻然的遺憾。
但好就好在這裡的互動專案兼具美觀和娛樂性,極大的緩和了顧客們的不滿。
敢情寧衛民在這兒安排的一是糖畫兒,二是糖人兒,三是麵塑,四是打耳釘。
先說糖畫,顧名思義,就是以糖做成的畫。
它亦糖亦畫,可觀可食。
這是地道的民間畫種,頗具特色的街市藝術,備受老百姓喜愛的工藝食品。
在京城,只要一進入冬季,就會有穿著棉大衣的民間藝人走進衚衕,敲起糖鑼,擺出小攤兒來。
然後在一眾孩子們踮著腳尖兒,扒著攤子的圍觀中。
民間藝人會用那鏽得發黑的舊糖鍋煮出蜜色的糖,用一勺一鏟兒,極靈活地把垂涎的糖漿和起,行雲流水般如同作畫。
不一會兒,他那攤上立著棉扎的柱子,上面就插滿了不同樣子的各式糖畫,像個繁雜繽紛的畫展。
寧衛民讓人擺的這個攤子水平特別高。
那位老藝人姓崔,歲數已經有六十多了,一輩子幾乎就琢磨這門手藝了,在糖畫藝人裡絕對的拔尖兒的手藝。
他不但能畫平面的傳統圖桉,更會做立體糖畫,而且樣樣都很精道。
像一般的糖畫藝人,也就做點龍鳳、金魚、猴子、蝴蝶什麼的。
然而這位崔老爺子做的平面糖畫,不但連、戲曲人物、吉祥花果、飛禽走獸、文字等內容都囊括其中,而且還能與時俱進,自我創新。
像“三轉一響”還有如今的“四大家電”,就是他獨有的特色平面糖畫。
說到立體糖畫呢,更是崔老爺子的家傳絕技。
什麼糖螃蟹,糖蜻蜓、糖蝴蝶,糖蟈蟈,全都惟妙惟肖。
也是因為這個,他才能被寧衛民看中,長期聘請為壇宮的糖藝師傅。
那代表壇宮冷菜組去馬克西姆餐廳的戴紅,憑著一個糖花籃震驚了法國大廚,就是跟這位崔老爺子學來的能耐。
現場眾多人等的圍觀之中,只見崔老爺子就拿一個大勺,一個小勺。
熬好了糖,小勺挑出糖來畫,先翅膀後身子,都是分著的件兒。
等幾件冷卻後,再拿個小鐵勺燒紅了“點焊”。
跟著用小夾子夾起來一拼接,真就把那些糖昆蟲給做出來了。
可這還沒完,崔老爺子還有倒別出心裁的獨門創新工序。
他拿幾個勺各化了幾塊酸三色的水果糖在其中,跟著用個小刷子這麼一刷,把糖色都刷在了那些小物件上。
嘿,點睛之筆!
蜻蜓變成了粉紅的,蟈蟈變成翠綠的,蝴蝶則是三色相間的。
現場的觀眾都敢打保票,這絕對是糖畫兒界的第一絕啊!
就這水平堪比國家級的工美大師啊。
別看是個小吃,說句不客氣的,哄孩子的玩意。
可人家卻愣是這民間藝術融會貫通,造就成了足以登堂入室的精美之物!
一隻的糖蟲子買兩塊一隻,大家都搶著買,而且這次都不讓外國人了。
怎麼這?幾十塊戲裝穿不起,難道兩塊錢的糖畫兒還買不起嘛。
吃?誰捨得吃啊!
擺家且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