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則孃家兄弟要跟著壓轎,借十個膽子給轎伕,也不敢這麼幹啊。
而等到一行人吹吹打打到了男方家,轎子落平了,進了院兒之後,花轎的轎簾也不掀開,新郎拉弓要向轎子放一箭,射走妖魔鬼怪,才能掀開轎簾讓新娘下來。
然而新娘子出來以後,還蒙著蓋頭,在娶親太太和送親太太共同攙扶下,過火盆兒,過馬鞍子。
火盆兒是紅紅火火,馬鞍就是平平安安,都是諧音。
進去之後還有坐帳的風俗,坐到床上或炕上,先喝交杯酒,再吃子孫餑餑,長壽麵。
外面必須有小孩兒在喊,「生不生?」,完了就能揭蓋頭了。
之後就是一對新人拜天地、拜親友、這就是所謂的拜堂。
先拜祖先,再拜父母,拜媒人,都拜過了,至此禮成。
這就是迎娶當日的一套流程。
至於像有些電影電視裡演得那個,新娘的蓋頭得一直等到晚上洞房時才能由丈夫來揭開。
那恐怕都是極其久遠的封建社會了,別說現代了,根本沒法用於近代社會。
因為只要想想就知道有多反人性,多不科學了。
且不說新郎能否按捺住心焦,也不說新娘是否氣悶。
就說婚姻原本是兩家人聯姻,所有一切繁複儀式的目的就是正兒八經的昭告天下,男方娶了身份清白的正室髮妻。
又怎可能不讓新娘與親友見面?
不讓家裡僕人辨識樣貌?
要是這樣的話,沒有當堂在親友面前嚴明正身的環節,那又得鬧出多少簍子來?
所有來賀喜的親友連新娘的樣貌都看不見,那婚禮儀式不全白辦了?
大家又怎麼知道你娶了誰?娶的是男是女?是人是鬼?
就是妾室,也沒這麼見不得人的。
所以要不說呢,正因為年代變遷,社會情況已經和過去大不一樣了。
即便有著充足的財富支援,這些老禮兒和講究也得按照實際情況改變才行。
那些帶有封建色彩的,不文雅的,有失莊重的,不切實際的陋俗,怎可能一味守舊?
如不知變通,全都照搬,反而不美,甚至成了笑話,拉低了婚禮的層次。
就比如說這接親吧,如今的大道是走汽車的馬路,難道還能吹吹打打走大道中央?
那交警就該過問了。
還有這皮爾卡頓酒店可遠在建國門外呢。
讓接親的隊伍扛著轎子和儀仗去,就說交警不找麻煩,那累也給這些人累死了。
根本不可能的事兒。
新娘子坐在花轎子上,當然就更遭罪了,就是沒人巔她,到了地方怕也成《紅高粱》裡的九兒了。
所以啊,亮轎和上轎的環節雖有,但距離很近。
在接親的車隊開出衚衕口後,花轎和儀仗就都由芸園的人給弄到衚衕口備著去了。
等到車隊把人給接回來之後,婚車的車隊會停在衚衕外的大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