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比如這羊羹、豌豆黃和杏仁豆腐吧。
一個是紅小豆做的,一個是豌豆做的,一個是杏仁瓊脂。
口感都如同布丁一樣的細膩,而且同樣回味悠長。
但是和西方布丁不同的是,偏偏沒放半點奶油和黃油,只有特有的植物清香
這種反差太強烈了。
法國人的舌頭感受到的新奇滋味,大概正如華夏人第一次品嚐到西方布丁一樣的驚豔。
還有玉露霜這種天然帶涼性的糕點,具有清熱解火、潤心中煩躁渴之功效。
夏天吃來再好不過,食其味甜而不膩、入口清涼即化。
可這東西還偏偏不是薄荷,再加上其形潔白如玉、恰似雪霜,宛如玉石的半透明狀,就是找遍西點,也沒有這種質地的糕點。
自然又大大顛覆了兩個法國明星的認知。
還別說是洋鬼子了,就是正經的華夏人,吃過這東西也沒幾個不咂舌稱歎的,實乃是人間仙品也。
相比起來,像什麼荷花酥、棗泥花酥,儘管也很漂亮、好吃,外觀和味道都非常出彩。
可亮點都是表面化的,屬於一眼可知,難有驚喜,反而被襯托得普通了。
至於玫瑰餅,茯苓糕,綠豆糕,果子乾兒幾樣。
雖然對於京城人不陌生,可卻是外國人從未嘗過的滋味,同樣讓兩個法國明星開啟了一個新的味蕾世界。
甚至連寧衛民專為投其所好的提供的宮廷乳酪、火紙筒,楊枝甘露這樣的奶製品,也和兩個法國明星平日裡常吃到的那些東西,有著非常明星的迥異之處。
要知道,宮廷乳酪是我們少數民族發明的奶食品,雖然也叫乳酪,但製作方式和口味、質地,與西方的乾酪可不是一碼事兒。
這是用江米酒和牛奶、砂糖,用鮮烤後冰的方法制作出的半凝固的食品,
滑潤細嫩,涼爽清淡,奶香四溢,有優雅之名,清雅之風。
民國時期,把宮廷乳酪引入民間的乳酪魏靠此揚名,美國世界日報和日本報刊均報導過乳酪魏。
港澳臺的華人更是取其所好,吃完了還帶走。
由此可見國際人士對此風味食品的認可。
還有那個火紙筒啊,那是元代就發明出來的奶油雞蛋卷。
出現的時間跟南宋突火槍的歷史差不多。
得名就如同京城的褡褳火燒似的,也是從用塗著硝的紙條搓成的引火物形狀而來。
分粗細兩種。
粗的比拇指還粗,細的只有筷子那麼細,都用奶油烘製,酥脆香松。
據說元朝人大病初癒,用奶茶吃,既可滋補,又能強身。
當今社會,港澳臺地區都有賣這玩意的,賣得還很不錯呢。
日後某國際品牌的超市,也以這種黃油雞蛋卷和瑞士捲為暢銷產品。
但儘管如此,無論港澳臺人士怎麼引以為傲把這種東西稱之為港式點心。
西方世界又怎麼把這東西吹噓為瑞士糕點。
可要從歷史上追本溯源,怕最後都得捯飭到元代的京城。
做這東西,京城的餑餑鋪才是祖宗呢,自然風味也有別於那些徒子徒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