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楊枝甘露,這倒是寧衛民從南方偷師來的,是他仗著上輩子的見識自己仿製的。
不過這種粵式甜品受眾也是非常廣泛的,好像還沒人說過不好喝,沒人不喜歡的。
而且形式很像西方人的潘趣酒,讓人嘗過便永難忘記。
總而言之,就這些寧衛民精心準備的糕點,對兩個法國明星來說,既特別又新穎,幾乎都是他們過去從未品嚐過的甜品。
可偏偏每一樣,又是經過數代歷史傳承,被無數人所喜愛的經典口味。
他們從中自然能感覺到中西方茶點的不同和妙處,會產生觸及靈魂的刺激和興奮。
於是潛移默化裡,這無疑改變了他們對於華夏的飲食的成見。
從最初的不屑,進而變得驚奇和好奇起來,甚至有點著迷了,想要探尋更多的東西。
而這就是寧衛民最精明的地方了,用光明正大的陽謀就把倆洋鬼子抓在了自己的手掌心兒裡。
因為美食這種東西啊,雖然是用感觀就能直接感受到的,但也是個由淺入深,由簡入繁,逐步升級的一個過程。
像當年,寧衛民帶著康術德去津門吃起士林的時候,老爺子就曾經這麼告訴過他。
說哪怕連中餐在內也是一樣,任何地方的特色飲食到另一地經營,往往是大菜類需要時間才能為人接受。
而小吃類卻最容易在異地落地生根,獲得認可。
為什麼?
就因為小吃類簡單直白,價錢低啊。
後來寧衛民去東京開店,根據自己所見所得,越琢磨越是這個理兒。
別的不說,美式漢堡、薯條、奶昔、熱狗、英國炸魚柳、義大利通心粉、披薩,還有法國甜點,之所以能夠行銷世界,處處為人所接受,每一樣本質上不就是小吃嗎?
日餐就更別說了,什麼拉麵、壽司、天婦羅,要放在中餐的宴席上,任何一樣都沒法做主菜,也不配做主菜。
可不就是小吃嗎。
這似乎一下解決了許多他想不明白的問題。
為什麼中餐的底子那麼厚,但一到海外就會產生水土不服的啊?
為什麼在海外能賺到錢的中餐品類,都得靠那些變異的假中餐啊?
那無疑是經營方式和推廣模式上,出了重大的問題!
沒錯,因為文化的隔膜,到了海外的中餐,越博大精深越壞菜。
說白了,美食有高低,受眾也有層次。
你跟不知什麼叫五味調和,連魚刺都不會挑,瓜子兒都不會磕的人,直接來“八大菜系”,那不找碰一鼻子灰嗎?
其實那外國人呀,就是隻會吃個酸甜鹹鮮的幼兒園毛孩子。
他們的舌頭還沒開化,其他更高階的味道還接受不了呢。
要拿他們跟咱們國內的販夫走卒比,都算高估了他們。
可不就是拿點糖果糕點水果之類的最容易糊弄了嗎?
事實證明,寧衛民這麼做,就對了。
成功激起了倆法國明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這接下來才算是能給這倆法國明星帶進中華美食的小學裡去接受啟蒙教育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