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西也就溜達五百米,那就到了剛剛改造完成不久的琉璃廠古文化街。
寧衛民大可以去虹光閣跟已經熟悉的店方經理磨磨牙,從那兒拿幾件年代擦邊的精品好貨。
要麼就去文物商店門口蹲點兒,看看能不能撿撿國家隊的“漏兒”。
反正無論怎麼樣,由於如今的古物行市還沒起來呢,到不了讓人一夜暴富的程度。
此時的老百姓對文物的經濟價值還遠沒有看得太高,並沒抱有太大的期待。
所以寧衛民賊不走空就是必然的,憑他的口才和眼力,多少都能拿回家點像樣的東西。
這就是又掙錢還又解悶兒的事兒,多麼的好呢。
如果還想好點兒熱鬧的,那也沒關係,大可以去看戲啊。
嫌人藝的話劇單調,沒有好電影看,這都不要緊,因為還可以看京劇去啊。
這年頭的京城到處都是戲院,聽戲是最方便的時候,尤其名角眾多,票也不貴。
像國家京劇團1985年剛剛改制,實施新建制後,從一團擴充到了四團,演員是最多的時候。
而且還有民間的風雷京劇團作為有效補充。
價格上說,就三五毛的看一場戲。
三十年後買一張湖廣會館的京劇票,就足夠這個時候的人聽一年的了。
關鍵是天越熱,戲越好,名角兒們都唱雙出,等夜戲散臺差不多已是深夜。
涼風兒,從那樹梢兒吹過來的涼風兒,會使人精神振起,而感到在戲院裡花掉的這幾大毛並不冤枉。
尤其往往散戲的時候,寧衛民還會就近來點夜宵。
小吃店裡要碗雞湯餛飩,一個冷盤,再來一升散啤。
然後酒足飯飽,熏熏然中的他,再帶上琉璃廠的收穫,哼著差不多已經學會了的《四郎探母》,樂顛顛的走回家去。
至此才結束這美滋滋的一天。
哪怕讓最挑剔人來說,這日子大概也難挑出毛病的。
怕是離休的老幹部,也沒他過得日子舒坦。
沒辦法,誰讓他早就成了個貨真價實富貴人呢?
都別說他自己小兩億美金的身家了。
就是作為“大酒缸”的半拉少東家,今後就留家裡啃老,也足夠支撐他這樣子,隨心所欲生活的。
而且關鍵是家裡人並不反對啊。
唯一算的上是寧衛民親人的康術德早對他外面的事兒大撒巴掌,不做干涉了。
自己的徒弟自己清楚,這老爺子是真想得開。
他就堅信一條,即使京城人都餓死,自己這徒弟也不可能受窮。
更別說這小子從東京回來,這次還照樣弄回來不少國寶級別的好東西。
念在他於國家和民族有功上,念在他一片孝心上,又怎好跟他計較呢?
得了,混著去吧。
在康術德心裡,即便是寧衛民這個徒弟真打算就此不務正業了,從此就當個衚衕串子、街溜子,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別說這小子掙的錢,這輩子撂蹦兒折騰也花不完。
就這小子之前辦過的那些事,也不算辱沒師門。
而且最關鍵的一條——也只有無事可做了,這徒弟才算是他的徒弟。
至少每天還能見著,聊聊閒話,逗逗悶子。
要真成天外頭奔著去,反而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