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衛民舒舒服服,心安理得的享受著他的“清”福。
一晃又五天過去了,混過了八一建軍節。
非但沒覺得這麼不問世事無趣,反而越來越因為超然於物外,過得格外有滋有味。
而且還變本加厲,漸漸呈現出了敗家子的奢靡特徵。
敢情他回來的事兒終究還是沒繃住。
他自己打電話告知了張士慧,只是他卻沒有和張士慧見面。
而且在電話裡,別說問一問壇宮的情況了,就連倆人合開的菸酒店,寧衛民也沒多打聽。
因為實際上這小子的目的就只有一個。
就為了每天讓壇宮飯莊派人給送來一整塊用來做冰雕的冰。
再捎帶著送點烤乳鴿、烤羊肉串、龍鬚菜、玉露霜之類,日本的吃不著的好東西,給他解饞的。
不過,他好就好在並不佔公家的便宜。
他要的東西都是自己付錢的。
而且也不獨悶兒。
那一整塊冰,他讓壇宮的人提前給八等分鋸開的。
運過來後,2號院每家門戶都能分到收錄機大小的兩大塊,完全可以保證全院各家都不受到暑氣的侵襲。
這種人造冰啊,除了乾淨,用起來也極其方便。
找個盆裝起來,擺在角落,愛鎮什麼鎮什麼,愛冰什麼冰什麼。
順帶著就能讓屋子裡就個涼快勁兒。
要是再捨得用電,擺個電扇在旁邊吹著。
嘿!那簡直絕了!就是簡易版的“土空調”啊!
即便是開著門窗,屋裡也能立馬涼快,溫度下降個兩三度呢。
所以就為這事兒,2號院的各家鄰居們人人都念寧衛民的好。
他要待家不出去,每天綠豆湯、酸梅湯還有瓜果都不用買,幾家鄰居們主動願意給他送。
無論誰家吃什麼好東西,肯定都忘不了有他的一份。
假若寧衛民不願在家,又不願意去天壇呢?
他還可以拿上簡易釣竿,到故宮旁的筒子河邊去做半日垂釣。
既娛樂了自己,也能順帶手為自家的大酒缸弄點小魚小蝦,搞點荷葉蓮蓬。
又或者去太廟與中山公園的老柏樹下品茗或擺棋。
逛累了在來今雨軒泡壺茶,要盤冬菜包子。
坐在鐵皮棚子下的藤椅上找本書隨便翻翻,耳聽蟬鳴就能消磨一個下午。
這裡可是非比尋常,如果說民國時期的京城,真有一個地方是各個領域的名人都留下過足跡的,那麼也就是這個茶棚了。
民國的大總統、國務總理、各部總長、次長等軍界政界人物,無數文化界、金融界、實業界人物,只要來過京城的,幾乎無不到過來今雨軒。
張恨水是在這裡寫的《啼笑因緣》,魯迅也是在這裡翻譯了《小約翰》。
所以能有機會在這裡打個卡,裝裝文藝青年,其實是挺值得回味的一件事。
最好是拍張照片,等老了也好跟子女顯擺顯擺,自己當年風華正茂的時候,照樣有過浪漫的文藝情懷。
當然,如果這些風雅之事做膩了,也能隨時來點“通俗”的。
從前門樓子奔西,一公里外就是和平門。
要從煤市街直接穿衚衕過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