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說真的,這話他實在不該說。
因為康術德比他的怨氣還大呢,只幾句話就給他問住了。
“還早說?我早說你會聽啊。你問問你自己個兒,回來你才在家待了幾天?你小子那麼忙,天天琢磨的都是大買賣。你會在乎我很誰開小酒鋪的事兒嗎?”
得,老爺子還挑眼了。
當然,們心自問啊,寧衛民確實有點理虧。
不說別的,這幾天沒找著“張大勺”,他也沒閒著。
像“葡萄常”的後人常玉齡,做料器的蔣三昌和鄒慶山,做彷古瓷器的劉永清,做絹人的馬開元,“花絲王”的傳人張崇明,做宮燈的吳玉寬,木器匠人李寶善。
這些能給他掙錢的老藝人們,他都帶著禮物,封了厚厚的紅包,一一看望過了。
可滿打滿算,他陪著自己師父的日子卻屈指可數。
即便倆人在一起待著,除了吃飯,聊的還淨是捐贈的文物,以及今後怎麼從虹光閣、敦化閣買東西的事兒。
論起孝敬,他還不如頭年呢,至少那會子還陪著康術德去津門轉了轉。
“在乎,在乎,當然在乎啊。您的事兒對我可比天大,無論您說什麼,我都願意聽。”
寧衛民也挺果決,趕緊認慫,外交賠笑討好。
可哪兒成想啊,沒用。
他這壺迷魂湯灌別人行,可想湖弄康術德可沒戲。
師父嘛,那就是師父,處處可都藏著埋伏!
只聽老爺子不急不惱,不溫不火,煞有介事地又甩出一句片兒湯話來。
嘿,他當場就以其人之道還施其人之身,差點沒噎寧衛民一跟頭。
“哎喲,那你願意聽怎麼不早跟我說啊?”
聽聽,自作孽不可活啊,誰讓剛才嘴欠來著?
得著這一燒雞大窩脖兒吧!
不過這師徒倆口角歸口角,只犯意氣,卻不傷感情。
用京城話來說,純粹就是逗悶子,這是老少二人閒著磨牙,以口舌爭鋒為樂兒啊。
而且第二天早上九點多鐘,寧衛民跟著康術德熘達著去看老爺子開的小酒鋪。
他這一趟的所見所聞可完全超出想象之外,也真稱得上是開了眼了。
旁的不說,首先這小酒鋪的位置和門面就很特別,不同凡響。
要知道,這前門大柵欄地區可不是一般的地方,好幾處衚衕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
這楊梅竹斜街就是其中之一。
這條街長四百九十六米,東起煤市街,西到延壽街。
明代,這條街因其走向得名“斜街”。
清代,乾隆朝的戶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梁詩正的曾居住在此。
民國時期,楊梅竹斜街更成了眾多書局、會館、商鋪匯聚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