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世界書局、中正書局、開明書局、廣益書局、環球書局、大眾書局、中華印書局等七家響噹噹的書局都在此開設。
該街上還是銀錢業公會所在地,湖筆大師戴月軒的故居、京劇武生楊小樓故居、評劇演員新鳳霞故居等等。
文學家魯迅、作家沉從文等,都曾在這條不起眼的街巷留下過足跡。
當時選擇做北漂的沉從文初到京城,便住在這條街的酉西會館。
窮困潦倒的他,冬季無火爐,睡覺時把全部能蓋東西都蓋在身上,寫出了《邊城》、《長河》、《湘西散記》等散文體。
說句不過分的話,這條楊梅竹斜街可是文藝了一百多年啊。
是貨真價實的文化書香之街。
雖然寧衛民對這些歷史和典故,並不是很充分地瞭解到。
可這樣的一條街,無論是氛圍,還是建築物都是很有特色的。
像寧衛民隨著康術德走進來的時候,差不多已經接近十點鐘,陽光剛剛好照到路面上,到處都是明晃晃的。
而且因為是上班時間,一走進去感覺格外安靜。
在那種只偶爾一兩個行人走過,或者有一輛腳踏車駛過的氛圍裡;
搭配灰磚斑駁牆壁上那枯萎的爬山虎,還有紅漆掉落的門戶,以及好幾座磚木結構,或中或西,或是中西結合的小樓兒,給這條街道增添了難以言表的獨特韻味。
怎麼貼切的形容一下呢?
在寧衛民的感覺中,好像既有琉璃廠的文氣,又有一種歷史積澱的真實滄桑感。
畢竟這裡的都是老房子,比改造過的琉璃廠更加讓人親切,也更接地氣。
好像這裡的古香古色是有生命的,能讓人讀到這裡的故事似的。
至於康術德和“張大勺”合開的酒鋪就在在楊梅竹斜街中段,店鋪非常容易找到。
除了因為那是一熘兒每天得摘板兒、掛板兒的老式店鋪。
作為門面房,過去那些凋梁畫棟的裝飾尚存,十分顯眼之外。
也是因為店鋪的旁邊緊貼著的是一座比之更有特點的二層小樓。
就這樓,特別之處在於其高聳突兀,而且制式屬於中西合璧。
二層小洋門樓青磚到頂,磨磚對縫,比旁邊的店鋪高出不少。
但整體建築的寬度卻差強人意,一層幾乎就只是個門戶而已。
拱形券門洞寬不及兩米,高有三米餘,上書“青雲閣”三字。
這樣的寬度,對比其高度便會顯得格外狹窄。
說不好聽的,要掛個鍾就成了鐘樓了。
所以怎麼看怎麼讓人納悶,不知道這是個什麼地方。
“老爺子,您這店就在這青雲閣旁邊啊。可這是個什麼地方啊?是住人的,還是賣貨的?怎麼這小樓看著就一個門洞啊?”
寧衛民耐不住好奇,就開口問了,可沒想到引來的卻是康術德帶著嫌棄的反問。
“什麼?青雲閣你不知道什麼地方?”
“不知道啊。”寧衛民繼續懵圈了,“我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