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沒別的,還是以禮貌當先吧。
俗話說,抬手不打笑臉人嘛。
有錯認錯,有軟服軟,先降低對方的戒心是第一步。
“大爺,大爺,您就是張師傅吧。您說的是,您批評的對。我們年輕人不懂事。確實失禮得很,應該早點出來的。瞧瞧,這都晚了將近小二十分鐘了。真的不像話。”
“雖然今天啊,我們是真沒想到,從大前門到景山後面,坐車過來能耗費將近一個鐘頭的時間。倒車麻煩不說,還趕上了一輛車壞在半路了。可客觀困難不代表主觀的疏忽。我們真的長記性了,如果有下回,一定騎車來,保準兒晚不了。”
“我們也明白,這事惹您生氣,其實也不在於耽誤的時間長短,關鍵在於情理上說不通。您是長者,怎麼也不能讓您等我們啊。咱們京城人哪兒能這麼沒規矩啊?對不住對不住。請您大人不記小人過,一定多多包涵。”
“另外,我們還真得謝謝您呢。誰身上沒有毛病啊?但只有逆耳忠言,才能讓人看見自己的毛病。否則那都自我感覺良好著呢,天上飄著的,永遠長進不了。所以說句實心話,有人批評我們、罵罵我們,這真是好事兒。您教我們怎麼做人,這是為我們好……”
好傢伙啊,就寧衛民這幾句。
不但張士慧和邊建功聽傻了,“張大勺”也愣住了。
他還沒見過有人挨他的數落,還能這麼好脾氣,反倒滿口稱謝呢。
他眼睛眨巴了眨巴,不明白寧衛民這算厚著臉皮以退為進,或者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心裡憋壞呢。
但無論怎樣,話趕到這兒,也都不好再出言數落了。
於是只能有點無措的咳嗽了一聲,把院門讓開了。
“行啦,別門口戳著了,都進來吧……”
不過雖說他把人放進來了,可很明顯的,警惕性也提高了。
這“張大勺”大概是很明白被人架起來的壞處,進了院兒就直接宣告。
“咱們有事兒說事兒,你們既然奔房來的,那就看房。咱們都挺忙,就少說點兒那些沒用的。”
寧衛民笑了一笑,也不以為意。
反而附和“張大勺”的話,拍了拍更懵圈的張士慧和邊建功的肩膀,催促道。
“沒聽見張師傅說了嘛,都別愣著了,進屋,看房。”
房子的格局很簡單。
所謂三合院,其實就是比四合院缺一溜兒。
“張大勺”的這處房啊,缺的是西向這一溜兒。
不過這種情況,可是後天人為造成的。
怎麼回事啊?
敢情“張大勺”祖上原先也曾闊過。
他這套老宅不但完整的面目,曾經是個正經的四合院,而且還帶著一個小跨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