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後來家道中落。
四八年的時候,先就讓“張大勺”把月亮門一封,那跨院兒賣給鄰居了。
後來沒過幾年,他又再次賣了半拉正院兒給別人。
那一次,等於說這院裡的正北七間房,從西向三間處開始起牆,一直砌到了南邊倒座的三間處。
透過這樣的切割方式,把張家老宅正院兒從中一分為二,從此變成了兩戶人家。
最終“張大勺”自己個兒還剩下了北四,南三,東五,這十二間房。
所以要是嚴格的說起來,這裡應該是缺了半拉院子。
或許是破家變現這事兒都形成規律了。
這次“張大勺”又缺錢了不是?
他自然而然就又打起了這房子的主意。
雖然政府已經停止了私房買賣,可賣不成,他不還能租嘛。
說來也巧了,“張大勺”琢磨到底去哪兒尋摸租客,該把房租給誰的時候。
邊建功也在單位裡,正在為寧衛民四處打聽門面房的訊息。
這不就碰上了?
“張大勺”紆尊降貴,找邊建功聊了兩句,也就有了今天這次見面。
而認真說起來,他這個小院的基礎條件還真的挺不錯,
首先這院兒的位置,離地安門大街比較近。
連他切給別人那半拉院子都算上,頂多也就隔著兩戶就到街外頭了。
出去就是公共汽車站啊,交通比較方便。
其次他這房子的質量也不錯。
別看房子老,可當年蓋的時候是用了真材實料的。
房頂是鋪了錫裡被,冬暖夏涼。
院裡也全是青磚鋪地,不存水,少泥濘。
當院兒還栽種著一棵掛著無數花蕾,長勢極好的石榴樹,瞅著就吉利啊。
生活上也很方便,不僅有一個獨立的自來水龍頭,還單有一個可以自己使用的小廚房。
真要是說有什麼缺點,恐怕除了屋子返潮,也就是院門臨街太清冷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