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耿幫他開啟食盒拿出飯菜,左近的官吏都呆住了。
這麼壕的嗎?
一盒灌腸足有兩斤:羊肉、蔥、蒜、韭、姜等切碎,並和鹽、花椒等灌入羊腸,或蒸或煮。
一盒炙肝:類似灌腸的做法,以羊肚油包肝、肺、調料等等烤熟。後世在新疆叫假腰子,在甘肅叫脂裹肝,但涼了不好吃。
第三樣是一盒炒雞蛋,第四盒是一份腩炙,也就是煎豬肉……這四樣都不是李承志所創,而是元魏本就有之。最後那一盒才是:水晶肘子。
肘子剝骨煮的爛熟,皮朝上肉朝下壓入木盒中按緊,上面再澆一層濃肉湯或豬皮熬的醬汁,在井中或缸中鎮涼就是這東西。
米飯捏的是團,怕天熱會餿,裡面加了鹽,又用荷葉包著,一看就讓人食指大動。
都是李協三更起來就做的,老頭還挺開心:郎君終於不用頓頓下館子了,能省不少錢……
別說官吏,連太史令趙勝、太樂令公孫崇都一臉好奇的渡了過來。這二人看看飯食,再看看李承志,往佛在說:你傢什麼條件?
李承志笑笑,遞上了兩雙筷子:“二位使君嘗一嘗?”
這二位也沒客氣,但沒接筷子,直接上了手。拎了兩片肘子嚐了嚐,公孫崇止不住的點頭:“嗯,入口即化,鹹香滑嫩,不錯!”
李承志打蛇隨棍上:“若二位使君不嫌,明日我便讓家僕烹兩斤送到府上……”
別看才是七品的“令”,但還有加官的。特別是公孫崇,除給事中、侍中(均為皇帝高階顧問)外,他還是太樂祭酒(太常卿佐官,從三品,掌禮樂)。朝廷制定禮樂制度的時候,連劉芳、崔光都得給他打下手。
更重要的是,這位還是高文君和李承先的老師……
公孫崇嚼著肉,不經意的點了一下頭。
李承志大喜:這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堪稱博古通今。各種古禮制度,包括度、衡、量等均精,不然他一個研究禮樂的也不會被皇帝弄來制定曆法。
日後肯定能用的上,先巴結了再說……
也不知誰嘀咕了一聲“中書來了”,一群官員便一鬨而散,只剩兩位令官和耿昌。
趙勝和公孫崇正吃的香甜,趙勝還指了指食盒:“寺卿和祭酒也嚐嚐?”
兩人是吃過賜宴才下的朝。劉芳搖了搖頭,崔光瞅了一眼食盒,盯著李承志冷笑的:“奢侈無度……陛下都沒你吃的好!”
李承志有些訕訕,暗暗腹誹:以為我不知道麼,皇帝就不吃肉……
許是有事要講,劉芳叫走了公孫崇和趙勝。基餘官員也不好意思再圍過來的,案几後只剩李承志和耿昌。
耿昌吃的是醬菜拌粟米飯,李承志邀他一起吃,耿昌只是搖頭。
交淺深是大忌,李承志也不勉強。
耿昌終於知道,李承志為何帶這麼多飯食了:四五樣菜怎麼也有三四斤,七八個飯糰也得兩斤向上,但李承志筷疾如飛,也就一刻竟吃的渣粒不剩,更好似意猶未盡?
左近的官吏就跟凍住了一樣,眼珠子都不會轉了。
一陣風捲殘雲,李承志三兩下收拾了殘場,抹抹嘴去找劉芳和崔光。
“你要創簡數?”趙勝雙眉緊皺,“何謂簡數?”
公孫崇也是一臉驚奇,兩老頭卻只是彎著眼,一臉笑咪咪。
偶爾對視一眼,彷彿在說:看,狐狸尾巴露出來了吧?
解釋起來太麻煩,李承志左右一瞅,拉過一張紙,掏出鉛筆後說道:“就是將算籌簡化,用炭筆在木板上驗算,甚至拿根棍兒在地上也能算,好處是可邊算邊記,還省地方……”
“是要出題吧?”崔口笑咪咪的道,“老夫給你出:今有田廣(寬)八萬七千六百五十四步,從(長)四萬五千六百七十八步,問為田(面積)幾何?”
李承志在紙上列了個堅式乘式:八七六五四*四五六七八,口中還唸唸有詞:“四八三十二進三。五八四十,四十三……”
也就七八息,李承志就給出了答案:一千六百六十八萬兩千七百四十七又半畝又半分(一畝240平方步)。
再看旁邊的趙勝,竟連算籌都還沒擺好?
趙勝微吸一口涼氣:“這般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