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部,又稱靈臺,掌望星、觀測,也就是皇帝給李承志封的這個官,專為筮歷兩部觀察天象規律。
算部,專事驗算,為筮歷驗算資料。其中官吏大多都是太學、國子監等官學中的術算博士。忙不過來的時候,就會把術算科的學生也帶過來幫忙。
還有一個司時部,掌漏刻、司晨等(定時、換時、報更、警晨昏)。
李承志先去的是算部。剛一進門他先是一愣。
一座大殿,足有近千個平方,他感覺像是進了大型的宴會廳。
他驚的不是廳大,而是裡面的景像: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座比斯諾克球檯還要大的案几,足足擺了上百張。每張案臺上密密麻麻的擺滿了算籌。有的二三百,少的也有數十。
所謂的算籌就是木棍,用來代替數字。說簡單點:如果一個數是6666,就會先在個位上擺一根橫木棍的代表5,橫棍下面再豎一根代表1。到十位又會反過來,上面擺堅棍代表5,下面擺橫一根代表1……類似這樣:6666:t?t?。
當然,反過來也行!
等擺好這樣一組組的數字後才會驗算。擺一個簡單一些加法除法就得幾十根算籌,遑論複雜一些的多位運算?所以每人面前都擺著這麼大一座臺案。
而且算起來不是一般的麻煩,特別是乘法進位或除法退位的時候,腦子裡稍恍惚一下就忘了進位退位的那根橫棍代表是5還是1了,只能重算。
李承志看的牙疼:這要是算到一半,那個王八蛋手閒或是自己不小心碰一下,把橫的帶成豎的,這一天更甚至數天的成果豈不是全泡湯了?
算了,也先別反推什麼公曆、推導什麼公式,先把簡數創出來再說吧。
不然他自己都能把自己繞暈。
筮部沒什麼可看的,去了李承志也看不懂,他又讓耿昌帶著他到候部看了看,想見識見識皇帝封他的這個候星郎原本是做什麼的。
這是一個唯一不在太常寺的部門,而是在臨近邙山的金鏞城內。
只是因為這裡高。
金鏞城內有高樓一座,稱百尺樓,差不多有七八丈,比皇宮城牆還要高。
也是曹操的孫子魏明帝年建,原本是供他賞星星賞月亮的。
因太高又離皇宮太近,底下專有一隊禁軍把守,非太史監官吏不得入內。
李承志有令牌自是通行無阻,爬過上千級階梯,終於爬上了觀星臺。
看著擺在臺下的渾象和臺上的渾儀,李承志微吸一口涼氣。
渾儀且不輪,只說渾像:說簡單點就是一顆巨大的銅球,上面刻的全都是從大年初一到臘月三十可看到的星相。
關鍵的是,這東西只靠著水壺漏刻帶動齒輪就能自動演繹全年的星相,而且能一絲不差?
李承志想不通,以古代的科技和生產力,是怎麼造出這樣的精密儀器的?
而且是西漢時期就發明出來的?
可惜發條不好造,不然以這技術造塊機械錶輕輕鬆鬆……
可見古人的智慧有厲害?
這渾象就是耿昌的祖先發明出來,西漢的張衡改進的。平時立在臺下自動演繹,然後候星郎與候總吏一臺上一臺下,一個觀星,一個觀渾象,記錄的同時觀察渾象與天相是否有錯差。也就是原本該李承志和助手耿昌乾的活。
每當朝代更替,這東西就會流失,很多時候是被叛軍化了銅,所以新朝新立後只能重鑄。
便是有史料做對比,重鑄一座渾象的時間也得以“十年”計……
可見歷朝歷代對天象曆法的重視,也因此才有了中華上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
若連“歷”都沒有,何來的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