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魏晉風度”不是白叫的,管你什麼禮法,我只蔑視之。所以傳自南北朝,特別是鮮卑人入主中原後,袞冕制度已經形同虛設。
直到元宏徹底漢化,才重新承襲漢制,恢復了冠冕制,不過也只是一部分:只規定了國禮、大祭時,大朝服才會“隨品級各有差”。平時上朝、上衙等,均可穿常服,也就是官衣。
也是元宏所定,晉是金德,金生水,所以魏承水德,尚黑,常服自然也就是黑色的。
以下才會略有區別,文武冠冕不同:文帶進賢冠,武帶武冠。
武官以武冠上的金、珠、貂尾等飾物區別品級。文官則以進賢冠頂上的豎梁區分:公候三梁,九卿(一品)至博士(正八品)二梁。以下一梁,但只有士族子弟、太學、國子監、四門小學等官學的學生能戴。
所以此時的李承志雖是從七品,穿的卻和正一品的高肇一樣的官服:黑袍,黑靴、進賢冠。
平時看著俊秀無比、見人就笑的李承志,等穿上這一身之後,憑空就多了幾分威嚴,竟有了些不怒自威的氣度。
給他梳頭束冠的伯母和兩個姨娘嘖嘖稱奇。
李承志哪有心情聽這些誇讚話,心不在焉的客氣了幾句,就跟著李承先出了府。
此時一想,太樂與太史均屬太常。兩兄弟竟是同署為官。
但入監視事之前,李承志先得去午門一趟:他這官是皇帝御口親封的,雖然十之八九進不了宮,但哪怕裝樣子,他也得到皇城外做個揖。
進了銅駝街兩兄弟便分道揚鑣,一個向南往太常,另一個向北往皇城。
時間還早,李承志先去了一趟景樂寺,知會李睿等人已封官的訊息,告訴李睿有急事便去太常寺找他,而後又存了馬,步行走向閭闔門。
也是巧,剛到午門前就碰到了給他和元悅行過杖的那兩個金甲力士。再往遠處一看,大太陽地上的青石板上展展的趴著兩個人,渾身上下脫的就是一條犢鼻褌(大短褲)。
那兩個一眼就認出了李承志,早就心生敬意,竟客客氣氣的道著喜:“郎君這是選官了,恭喜恭喜!”
“客氣客氣!”李承志受咪咪的往四周瞅了一眼,看四下無人,自然至極的從袖子裡摸出兩塊銅鋌,一個的手裡塞了一塊。
“還未謝過二位將軍昨日手下留情之恩,本想請二位小酌幾杯。但這一選官,就不知拖到何日了,只能慢怠二位了……”
兩個力士有些懵。
只見過杖前對他們客氣,但捱過打之後還給他們送禮的,今日真是第一遭。
莫不是李承志已有預料,估計日後還得被杖,因此想提前落個人情?
哪有那麼誇張,李承志只是就事論事,確實感激這二位手下留情。
這麼熱的天,真五十杖下來,別說會不會破傷風或是感染,光是每日出汗就夠他受的……
不等二人拒絕,他飛快的使了個眼色,指著趴在底上的二人說道:“這二位又是犯了何事?”
力士臉上頓時露出鄙夷之色:“矮壯一些的為安定候、積射將軍抱老壽。高瘦一些的是陰平子、原豫州參軍石榮……
二人換妻易妾而奸,被御史中尉王顯所奏。陛下盛怒,盡除二人爵職,並令暴曬三日,每日午時正鞭五十……”
李家人眼珠子差點瞪出來:好傢伙,挺會玩啊?
還一個候爵一個子爵……嗯,安定候,還姓抱?
“原安定公、涇州刺使抱嶷的假子?”
聽李承志這樣問,兩個力士也反應了過來:“竟忘了君也是涇州人氏……”
這個抱嶷李承志還真知道:出身安定石唐縣,因家境貧困自願受腐刑入宮。先是馮太后時的小黃後,而後步步高昇,歷任侍御尚書(副丞相)、大長秋卿(內宮總管)、外則為平西將軍(正二品),後轉任涇州刺史,爵至安定公。
他卒於涇州刺史任上,才是胡始昌接的任。
而像抱嶷這種入朝為重臣,出則為刺史、鎮守將軍,且出身關中的大太監,自馮太后時至今,足有十三位。
還活著的,怎麼也有七八位。
太監啊……李承志眼睛微眯,看了看趴在不遠處的抱老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