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形狀和一把撐開雨傘有些類似。
只不過這把‘雨傘’它是內側對著天空的。
主鏡就像雨傘撐開後倒放在地面上的雨布,天空中下的雨,就是遙遠的外太空傳遞來光,落在雨布上後被收集起來。
而次鏡則是‘傘把’,因為主鏡特殊的弧形,落在上面的紅外光會被集中反射到傘把上。
而傘把(次鏡)會將這些光再一次反射到三級反射鏡上。
如果依舊用雨傘來比喻的話,那麼三級反射鏡和精細轉向鏡就是雨傘上的那個固定用的彈簧和撐傘的骨架。
它們的背後連線著綜合科學儀器結構。
可以將次鏡傳遞回來的光與影象進一步穩定,然後按照不同的型別傳遞給不同的科學載荷模組進行分析。
分析完成的資料再透過通訊模組傳遞迴地球。
全程到這裡結束。
這就是韓元設計的紅外光反射空間望遠鏡是如何觀察宇宙,並繪製星圖的全過程。
其原理就是普通的光學折射,只不過折射的是人眼看不到的紅外線而已。
當然,除了紅外光折射觀察宇宙外,他設計空間望遠鏡還有一套地外行星發現模組。
這個模組的作用和前者不同,前者是用於觀察數百億光年之外的宇宙的。
而後者的作用,是在太陽系鄰近數十光年之內,尋找是否存在與地球條件相似的行星,並進一步為解開地外生命的“懸念”獲取寶貴的線索。
當然,在韓元手上,它的作用是探索太陽系外的近距離外太空中都有什麼。
泰山基地的前任宿主遺留給他的話語到現在都還一直停留在他腦海中念念不忘。
再加上那些很明顯是從太陽系外過來的巨型昆蟲。
太陽系外到底存在著什麼東西,比外星人更讓韓元感興趣。
........
三級反射鏡、精細轉向鏡的製造,難度比主鏡的製造更大。
這個原理,其實和光刻機裡面的掩膜版其實是一樣的。
主鏡是一級掩膜版,三級反射鏡和精細轉向鏡是末級掩膜版。
它需要將主鏡反射過來的光線全部接收,並且確保這些光線和影象沒有任何損失,甚至還要對其進一步的做穩定。
兩者的難度,就好比在核桃上和在米粒上雕刻同一副畫一樣。
雖然都很難,但後者的難度明顯比前者更高。
.......
將主鏡和次鏡的製造工作交給X1型工業機器人後,韓元來到了數控工廠中。
實驗用的鈹銥合金鏡面能在物理實驗室中製造出來,但三級反射鏡和精細轉向鏡的鏡面不行。
物理實驗室裡面工具達不到製造這種鏡面的級別要求,只能藉助數控工廠裡面更加精密的裝置來完成。
製造三級反射鏡和精細轉向鏡和材料並沒有什麼變化,兩者都都是鈹銥合金。
不同的是,三級反射鏡和精細轉向鏡上不僅要求精度更高,而且還需要自帶一套冷卻系統。
嚴格的來說,三級反射鏡和精細轉向鏡自身的溫度要低於主鏡和次鏡一個級別甚至兩個級別。
因為只有更低的溫度,才能更好、更精準的接收次鏡折射回來的紅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