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溫度一樣,三級反射鏡和精細轉向鏡接收到的紅外光有一定的機率會出現光譜模糊的情況。
一旦光譜模糊,計算機就無法還原拍攝到的深空,即便是還原出來了,也會出現失真等問題。
這在高精度的太空望遠鏡裡面是絕對不允許的。
.......
取出事先準備好的鈹銥合金,韓元在數控工廠內忙碌了起來。
相對比主鏡帶有些弧度來說,三級反射鏡和精細轉向鏡本身都不帶弧度。
它們是平整的鏡面。
從這一點來說,是更加有利於鏡面的加工的。
只不過更高要求的精細度,依舊自身需要攜帶冷卻系統讓它們加工難度更高。
更高的鏡面精細度對於韓元來說並不是太難的事情。
編寫好數控程式後,他將鈹銥合金鏡面交給了數控裝置,自己則思考如何給三級反射鏡和精細轉向鏡降溫。
主鏡和次鏡的工作溫度是在零下二百二十三度的極端低溫中工作的。
這個溫度是韓元透過鈹銥合金的效能計算出來的。
在223℃的環境中,鈹銥合金本身的紅外熱輻射就可以忽略不計了,不會對鏡面反射外來紅外線造成影響。
而三級反射鏡和精細轉向鏡的溫度要求還要更低。
當然,如果是單純的要製造一個這樣的溫度,對於他來說有不少的辦法。
比如鐳射製冷、比如氦氣製冷等等。
想了想,韓元將目標鎖定在兩種方式上。
第一種是液氦製冷,這種方式最低的極限可以將溫度降低到接近270℃。
但這種方法有個缺點,液氦製冷比較適合室內製冷,如果是在廣闊的太空中,它並不是很適合。
當然,韓元可以選擇將透鏡挖空,在透鏡內布管線,透過這種方式來進行降低鏡面溫度。
但同樣有著缺點,那就是鏡面的冷熱可能不均勻,而且液氦的溫度不好控制。
不過這種方法依舊被韓元列入了計劃中。
第二種則是‘時域物質波透鏡’製冷法。
這種一聽就是物理界名詞,其實還真的是來自物理界。
其原理類似於鐳射製冷,只不過要更加複雜。
簡單來說,就是透過減慢粒子運動的速度來降低系統的溫度。
透過將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EC的激發與磁透鏡結合,可以製造出來了一個‘時域物質波透鏡系統’。
透過將‘時域物質波透鏡’的焦點置於無窮遠處,就能將系統內的總內部動能降低到三十八皮開爾文。
透過這種方法,理論上來說,可以將系統域內的溫度最多可以降低到十七皮開爾文。
十七皮開爾文,也就是256.15攝氏度。
這個溫度雖然比不上液氦製冷的極限,但相對而言,它能控,且更加穩定。
缺點是製造起來很複雜,且對計算的負荷要求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