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溫檢測完成後,依據記錄下來的各項資料,韓元再一次對鈹銥合金鏡面進行了調整。
這次調整又花費了五天的時間,不過很是值得。
第三次的調整,幾乎將鏡面的每一部分的平整度都降低至了0.00006m/km。
別看只是少了一個萬分點,提升的效能可能還不到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
但最終制造組裝成效能後,這一點的效能提升,能讓這臺空間望遠鏡能看到的距離提升數光年,甚至是數十光年。
一點小小的差別,放到以光年計數的宇宙中,產生的誤差,影響能大到不可思議。
.......
就這樣,時間一點一點的過去,折騰了差不多近二十天時間,韓元總算完成了鈹銥合金鏡面的所有工作。
測試、調整,測試,調整;再測試,再調整.....
整整大半個月的時間,全都耗費在這個上面了。
可以說這是自從直播以來,耗費製造時間最長的單個零件了,也是所有零件中,最為精密的了。
即便之前製造過的奈米級光刻機和奈米級的碳基晶片,其精密度也沒有低至五奈米級別。
不過花費的時間是完全值得的,這一塊實驗用的鈹銥合金鏡面在各種測試中都符合基礎要求。
而且在他的精益求精之下,最終成型的鏡面各種指數遠超出原有的設定。
如果說,在之前的目標中,這臺空間望遠鏡能看到一百三十億年以前的宇宙發出的紅外光。
那麼現在,韓元估計這個年數能再往前提升五億年左右。
別看提升的百分比並不多,但這對於當前宇宙來說,是非常難的。
儘管紅外光具有相當良好的傳播性,但越是時間久遠的紅外光,被湮滅在宇宙中的機率也就越高。
而即便是偶爾有能到達地球的,那也需要相當高效能的空間望遠鏡才能捕捉到。
因為穿過茫茫宇宙,它們已經微弱到很難被人發現了。
.......
完成實驗用的鈹銥合金鏡面,收集到各種資料後,剩下的,就是開始製造真正的太空望遠鏡鏡面了。
這項工作韓元沒有親自動手,將其交給了X1型工業機器人,他自己則開始動手製造太空望遠鏡的另一個關鍵零件。
他親自動手製造的,是鏡面系統中的三級反射鏡和精細轉向鏡。
在一臺紅外感應外太空望遠鏡裝置中,有三大基本系統結構。
鏡面結構系統、綜合科學儀器結構系統、以及控制結構系統。
相對於後兩者來說,前者是整個望遠鏡的核心部分。
也是最難製造的部分。
拿他設計的這臺紅外光望遠鏡來說,一套完整的鏡面結構包含了主鏡、次鏡、三級反射鏡、精細轉向鏡一共四套組鏡。
其中主鏡共有十八塊,次鏡、三級反射鏡、精細轉向鏡都是一塊。
這二十一塊鏡面組成了一個完整觀察鏡。
其中面向太空,次鏡面向主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