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放心,我會下命令讓下面基層都熟練掌握裝備的使用。”
在卡累利阿地峽找不到方向還是小事,芬軍的機槍大炮會告訴你
北方,但北邊的林區可沒人告訴你方向。林俊的話了燃眉之急:連這種小裝備安德烈同志都能想到,看來那句“需要什麼就給什麼”是貨真價實的。
“再往前20幾公里就是芬軍的第二道防禦地帶,也是他<裡工事最強的防禦地帶,你們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突破那道防線?”
回去的路上林俊問。
“您常提到冬季進攻,寒冷的氣候對我們不利,對芬蘭人也是一樣,這樣我們就能用對付第一防線的方式突破他們的主要防禦區。”
德邊科有些東西沒說出來,但看過地圖的人都能明白:越過邊境20公里就是密集湖區,芬軍的主要防禦地帶都是依託有利的湖區地形在湖的北面修建,大大小小又大部相連的湖泊就是芬蘭人的天然屏障。如果是在蘇軍習慣進攻的夏季發動攻勢,陸軍部隊突破第一道防線問題不大,但一旦抵達湖區就乾瞪眼,更不用說密佈的沼澤地帶,而唯一的幾個路上通道是芬軍防禦重點中的重點。但嚴寒的冬季就不同了,坦克部隊都能順利透過的冰湖就不再是芬蘭人的盟友,蘇軍的重炮的坦克能順利的透過湖面和沼澤。
615,結束列寧格勒視察的林俊乘機返回莫斯科,在昨天他已經簽署了生產兩萬套制式指北針的命令,其中有五千套將優先提供給列寧格勒軍區。
指北針的生產不是大問題,估計現有的生產企業最多三個月就能完成,方向問題很快就能搞定,但莫斯科還有個大問題需要林俊去解決——斯大林要擴軍。
擴軍是好事,要知道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軍大部師軍級單位都未滿員,導致戰鬥力嚴重不足,但這次斯大林好像把情況想的過於樂觀,林俊在得知擴軍初步方案時就想到一個名詞:大躍進!
再建20個機械化軍,每軍編制坦克超過1000。空軍則需要採購25000米格-1、.方面都遠遠超過了蘇聯經濟和工業的承受能力。
“斯大林同志,這個計劃根本行不通。”
斯大林詢問林俊的意見,他是當頭一盆冷水。
“為什麼?你不是擴軍的最堅定支持者嗎?”
“斯大林同志,我軍目前實力最強的滿員坦克軍也就是600輛坦克左右的編制,機械化軍就要求1000輛坦克~初步方案看,光突擊生產兩萬輛新式坦克就無法完成。”
突出“初步方案”是為給老爺子有臺階下,而常常下地方視察,熟知基層生產能力的林俊當然比讓些只會寫寫書面檔案的傢伙有實際發言權:他將蘇維埃所有坦克製造廠的實際生產能力往那一放,斯大林就要再次好好的考慮考慮。
KV1到今年年4多不會超過30輛,如果要按照初步擴軍方案,那就需要將國民經濟不顧後果的立刻轉入戰爭狀態,但按照林俊的看法,目前要做的是要逐步開始做戰爭來臨的準備,而不是一下子來個“大躍進”,那副作用將是難以承受的。
坦克的生產實際都已經這樣,作戰飛機更是如此:一切只能逐步增加生產能力,這樣從整個工業體系的發展和轉型來看才較為現實。
“斯大林同志,我們起碼還有兩到兩年半的時間來應對有可能爆發的戰爭,按照目前的生產增長指標,到時我們就已能有極為強大的技術裝備力量,不切實際的搞快速躍進反而會壞事,裝備質量不能保證不說,整個工業體系也可能向著畸形的方向發展。”
“安德烈,這話也只有你敢這麼說。”
斯大林正在建設無敵軍隊設想的興頭上,也只有林俊敢這麼掃他興。
林俊傻傻的笑了一下,“我這裡有一份相對實際的擴軍的方法,不僅能大大加強我軍的作戰能力,還能合理的刺激軍事工業的發展。”
要否定一樣東西,那就必須拿出一份更合理、更有說服力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