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場面完全就是出乎蘇亦的意料,他過來這邊蹭課,本來是打算像歷史專業那邊老老實實地坐在教室的後面,安安靜靜地停課。
畢竟,這些是本科的課程,跟他們研究生關係不是很大。
對於他們這些研究生來說,這並不是必修課。感興趣了就可以過來聽講,不感興趣了就也不來聽講。一點問題都沒有,導師也不回做強制性的要求。
就像宿白先生也是一樣,一開始就是讓他去歷史專業那邊惡補基礎知識,至於考古專業這邊,對於他來說,完全就是放任的。
跟對待其他研究生的要求是一樣的,感興趣就來聽課不感興趣就不來聽課,甚至宿白先生自己的課程,他都沒有強制性讓蘇亦他們去聽。
然而,別人可以這樣蘇亦卻不行。
就好像他之前一直在歷史專業那邊打轉蹭課,在考古專業這邊就有老師有意見了。
覺得這小子不務正業。
就算補充短板,也不能夠放棄長處,不能忘本,忽略自己是考古專業的學生啊。
所以,要蹭課,憑什麼就不來咱們考古專業。
甚至還有老師說,咱們考古專業的名師也不少啊。
當時,這些都是調侃。
跟歷史系的大牛相比較,考古專業這邊的師資還是弱了一點,當然,這個弱是相對的,在中國考古學的學科建設上,北大的諸位師長,隨便拎出去一個,都是大牛。
不過,現在的北大考古專業,跟剛成立的北大考古專業的師資力量,還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比如五十年代,北大考古專業剛剛成立的時候,是什麼人過來上課?
是夏鼐先生過來上考古通論,是裴文中跟賈蘭坡先生過來上舊石器考古,是蘇秉琦先生在上秦漢考古,是宿白先生在上魏晉南北朝考古。
是唐蘭張政良兩位先生在上古文字學。
是沈從文先生在上器物學。
是啟功先生在教工藝美術。
是梁思成先生在上古建築課程。
甚至,在考古所這邊郭寶均白萬玉兩位先生上的考古技術課程。
當年北大考古專業幾乎是集全國文物系統的力量在培養學生。
現在卻不一樣了。
現在北大考古專業的老師,完完全全就是北大自己培養出來的老師了。
嗯,除了蘇秉琦先生是從考古所借調過來,包括宿白先生在內,都是北大自己培養出來的師資力量。
先生也都過在考古專業這邊,人氣太高了。
其實他在整個歷史系人氣都很高,然而歷史專業跟考古專業終究是不同的。他畢竟是北大考古專業的研究生,哦,不是像範長流一樣的歷史專業的研究生。
這就是最本質的區別。
在考古專業的學生看來,他才是真正的自家人,不會像在歷史專業那樣,總是感覺有一種隔閡。
當然,這只是一種心裡面的想法而已,這是一種微妙的想法,是專業的學生,同樣也把他當成自己人。然而就像老鄉一樣。同一個村子,跟同一個鎮上,或者同一個市縣或者同一個省,終究是不一樣的。
所以跟他們就是同一個村子的老鄉,而跟馬世昌他們就是同一家人了,當然,這只是一種誇張的說法,只是比喻而已。
在考古專業還沒有獨立成系之前,隸屬歷史專業。
不過兩個專業之間其實還是不一樣的。歷史系的歷史專業就像校本部,哦,考過專業就像大學生校區。他們雖然同屬一個大學,卻不同一個校區,是結束的,師長方面都不太一樣。
比如蘇亦,在考上考古專業的研究生之前,對歷史系這邊的老師情況其實瞭解的不是很清楚。
比如張光達他就很陌生,只知道這個老師跟季羨林先生一起翻譯註釋《大唐西域記》,再詳細的東西就不知道了。
對張光達等了解,是在進入北大歷史系蹭課以後才知道這位先生未來也是一個史學大拿。
不過這是後話。
實際上,除了選修的幾位先生,北大歷史系這邊的老師,他其實也不算太陌生。比如王永興、週一良、許大齡還有田餘慶幾位先生他就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