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也都過在考古專業這邊,人氣太高了。
其實他在整個歷史系人氣都很高,然而歷史專業跟考古專業終究是不同的。他畢竟是北大考古專業的研究生,哦,不是像範長流一樣的歷史專業的研究生。
這就是最本質的區別。
在考古專業的學生看來,他才是真正的自家人,不會像在歷史專業那樣,總是感覺有一種隔閡。
當然,這只是一種心裡面的想法而已,這是一種微妙的想法,是專業的學生,同樣也把他當成自己人。然而就像老鄉一樣。同一個村子,跟同一個鎮上,或者同一個市縣或者同一個省,終究是不一樣的。
所以跟他們就是同一個村子的老鄉,而跟馬世昌他們就是同一家人了,當然,這只是一種誇張的說法,只是比喻而已。
在考古專業還沒有獨立成系之前,隸屬歷史專業。
不過兩個專業之間其實還是不一樣的。歷史系的歷史專業就像校本部,哦,考過專業就像大學生校區。他們雖然同屬一個大學,卻不同一個校區,是結束的,師長方面都不太一樣。
比如蘇亦,在考上考古專業的研究生之前,對歷史系這邊的老師情況其實瞭解的不是很清楚。
比如張光達他就很陌生,只知道這個老師跟季羨林先生一起翻譯註釋《大唐西域記》,再詳細的東西就不知道了。
對張光達等了解,是在進入北大歷史系蹭課以後才知道這位先生未來也是一個史學大拿。
不過這是後話。
實際上,除了選修的幾位先生,北大歷史系這邊的老師,他其實也不算太陌生。比如王永興、週一良、許大齡還有田餘慶幾位先生他就陌生,
北大開學的第一週。蘇亦一直都是在歷史系歷史專業這邊蹭課,基本上不去考古專業的那邊。
如果不是因為馬世昌他們出現在課堂之中。人家都下意識忘記了,他就是考過專業的研究生。
宿白先生讓歷史專業這邊蹭課,主要是補充他在歷史知識方面的短板。但並不是說他就不需要去考古專業這邊的聽課。
同樣,他也需要在考古專業這邊。
只不過他過來這邊聽課的時候,已經是第二週的週一了。上一週他一直在歷史專業那邊打轉。從來不涉及考古專業這邊,甚至還去了東語系那邊。
就是偏偏不來考古專業這邊。
蘇亦過來這邊聽課的時候,還被老師打趣說,“哎呦,這是誰呀?這不是我們歷史系的小師兄嗎?是不是走錯教室了?”
在北大考古專業的眾多師長中,李呂遵鍔老師你應該是性格最歡脫的一個人,跟嚴肅的宿白先生不一樣,他平時最喜歡看學生的玩笑,如果不熟悉他的風格,被嚇一跳。
比如他這個語氣,聽起來就有點陰陽怪氣。實則不然,呂遵鍔只是皮,但是他不兇,估計就是經常跟各種古人類化石打交道的時間太長了,整個人也變得日常的佛系。似乎每個學生在他的眼中都是一個頭蓋骨,所以看著他伸出有些枯瘦的手,摸在自己的腦袋上的時候,蘇亦就感覺他就是在摸古人類的頭蓋骨,說不定更過分,還是在摸古猿的頭蓋骨。
至於是臘瑪古猿,還是南方古猿?
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週一,上午。
第一第二節敦煌課,結束以後,第三第四節課,蘇亦終究終於不在歷史專業這邊上課了。
而是開始到考古專業這本蹭課。
嗯,回到考古專業的大本營,對於蘇亦來說已經不算是蹭課了,完全就是回孃家。
考古專業這邊,對於他來說已經熟悉了不能夠再熟悉了。
如果對歷史系歷史專業各位師長還有些隔閡的話,對於考古專業這邊,基本上每一個師長都有過照面了。
可以說,在北大報道那麼多天,他直到今天才回到他們考古專業這邊的課堂。
所以今天的這門課,就是蘇亦在北大的第一堂考古專業課程。
不過他在考古專業這邊上了第一節課,並不是導師宿白先生的課程,而是呂遵鍔教授的舊石器時代考古。
在歷史專業的低調不同,在考古專業這邊,蘇亦受到熱烈的歡迎。
他一出現在教室,就有人開始喊道,“小師兄來了。”
“媽呀,小師兄終於跟我們一起上課了。”
“我們都等了一週了,小師兄終於不迷路了,終於回家了。”
“小師兄,我們想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