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川在漢江邊待了幾天,做了兩件事,一是弄完了《師任堂》後面幾集的劇本,二是調研了韓國的漫畫。
《師任堂》口碑、市場都成功了,江川不再支援修改後面的劇情。
所以他最終說服了英愛保持創作獨立性,不要試圖迎合,除非有辦法迎合所有人。
師任堂畫的東西活過來了?
這不是什麼新奇的故事,在中國叫神筆馬良。
真的根據觀眾意見修改劇情,或者只是讓觀眾覺得劇組可以根據要求定製劇情,不過是一種商業操弄,這麼做無非是增加觀眾的參與度,最終提高收視率。
真理並不掌握在大多人手中,尤其是在藝術創作這類事情上,最終李英愛聽從了江川的建議,堅持按照原劇情拍攝,而製作團體拗不過也只能聽她的。
實際上她也沒法不聽江川的忠告,作為這部戲的主演她每天要拍攝幾小時,回到家哪有充足的精力再作為編劇認真修改原本已設計好的劇情,江川如果不來的話,要改也只能粗暴增刪,那就後果難料了。
白天李英愛基本不在家,江川幫忙豐滿劇本之餘出去閒逛,看到書店裡有漫畫,於是各種各樣買了不少回來。
韓國立志文化輸出,當然不會少了漫畫產業,這些年發展得不錯。
當年手冢治虫說漫畫繪製水平米國一家獨大,別國無法與之競爭,曰本漫畫只能在思想內涵上尋求突破。
韓國漫畫發展較晚,更沒資格和米國叫板,對標的是曰本漫畫。
從風格上看,韓國已經漸漸有了辨識度,許多作品單從封面人物設計就能看出韓味。
然而就整體創作水準看,無論從繪畫品質還是思想性上,都還比較低,十年二十年內沒有趕超曰本的可能性,或許永遠都沒有。
這本來就是小眾市場,韓國的就更小,而且還不斷被動畫擠壓,夕陽產業沒有未來。
不過也並非沒有亮點,成人漫這部分韓國人倒是獨闢蹊徑,風格與日漫不太一樣,搞得有聲有色,二者算是相映成輝。
中日韓三國,歷史上曰本人無疑是最矮的,不然也不會叫倭國。
不過二戰後飲食結構改變,曰本人身高提升很快,一度超過中韓。
然而長到最後可能與基因、環境也有很大關係,中國隨著經濟發展平均身高穩步提升,現在已經略微超過了曰本,目前兩國男的平均身高都在一米七左右,女的一米六上下。
而韓國人長得更加猛些,無論男女的平均身高都比中日高出四厘米左右。
所以李英愛身高一米六五,在韓國女性中只是略高於平均。
這個身高優勢完全體現在了漫畫中,韓漫的人物形象普遍看上去比曰本的高大修長,尤其熱衷於表現大長腿,也算是一大特色。
而且韓漫基本是彩漫,這一點顯然比日漫來得用心,彩色肯定比黑白的看著更帶勁。
江川幾天內考察了不少,考察得虛火上升,於是英愛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就更累了。
那麼調研韓國漫畫有什麼重要意義呢?
其實沒什麼用,類似高中生看兒童讀物。
但也不是一點啟示沒有,某些方面實際上有反向的警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