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都是有素質的高階知識分子,在與坐之後,安靜地等待著劉備開口。
“諸位,這就是天子詔書!”
劉備俯視眾人,取出詔書高聲道:“我這次被朝廷宣召,回洛陽擔任大鴻臚。豈料到了洛陽之後,卻發現洛陽已經被那董卓控制,董卓殘害天子,盜掘先帝與公卿陵墓,無端殺戮朝臣,已是人神共憤。”
“後來我便潛伏於洛陽,暗中聯絡忠義之士,中常侍王鈞,準備伺機營救天子。無奈董賊可恨至極,不僅再次廢立皇帝,還派人下毒將天子謀害,謊稱陛下暴斃。”
“董賊此舉可謂殘暴至極,好在天子早就察覺到董賊狼子野心,讓王鈞寫了一份詔書,送出宮來與我。我此番回青州,就是要興起義兵,奉詔討賊,匡扶漢室,以不負先帝之恩,諸公以為如何?”
詔書送下來,給鄭玄等人依次檢視。
只見詔書上寫著:“朕聞人倫之大,父子為先;尊卑之殊,君臣至重。近者臣卓賊,出自閣門,濫叨輔佐之階,實有欺權罔之罪。連結黨伍,敗壞朝綱,敕賞封罰,皆非朕意。夙夜憂思,恐天下將危。卿乃國之元老,朕之至親,可念高皇創業之艱難,糾合忠義兩全之烈士,殄滅奸黨,復安社稷,除暴於未萌,祖宗幸甚!愴惶執筆,書詔付卿,再四慎之,勿令有負!中平六年冬十一月詔。”
上面四四方方,蓋著一個大印,內容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確認了這是真的詔書,眾人覽畢,涕淚交流,為僅僅只做了幾個月皇帝,甚至都還沒有自己的諡號的劉協而感到悲傷。
鄭玄德高望重,坐在劉備下首第一位,悲慼說道:“那董卓的行徑,我即便是在學宮裡治學,都能聽到學子們議論。可見此人之殘暴,實乃天下公敵也。今日見這詔書,才知道天子的悲慘遭遇。我雖老邁不堪,但玄德既是要舉義兵為世人除害,亦是不能作壁上觀,要老朽做些什麼,玄德儘管開口。”
聽到鄭玄的話,劉備高興地說道:“鄭君雖一心治學,卻依舊心懷天下,當真是我輩楷模。此番我回青州,就是要做兩件事情,一是發討董檄文,號召天下諸侯共討董卓。二是徵兵納才,廣招賢良,若鄭君出面,撰寫討董檄文與招賢令,必然能大事可成矣。”
“好。”
鄭玄點點頭:“那由我來寫檄文和招賢令。”
陳暮忽然說道:“鄭公,我聽聞陳留蔡邕如今正在泰山學宮?”
“不錯。”
鄭玄說道:“蔡邕亦是天下有名望的大儒,我知道他在泰山郡,庇託於泰山羊氏,就修書一封,邀請他來學宮講學。”
歷史上蔡邕這個時候已經在洛陽,他被宦官程璜曹節陷害,一直待在吳地,一直到中平六年,董卓掌權指揮,才被召入洛陽,擔任侍中,左中郎將等官。
而在那之前,一直待在兗州泰山郡,受到泰山羊氏,也就是羊枯家族的庇護,直到董卓召他之前,都沒有出現在歷史舞臺上。
後世他之所以出名,主要還是有個女兒蔡琰,一直被後世的三國當主角的諸多老婆之一。
但在真正的漢末,蔡邕的名氣非常大,可謂海內聞名的大儒。
泰山郡離齊國就隔了個泰山,兩地並不遠,如今泰山黃巾已經被剿滅,治安不錯,鄭玄就邀請蔡邕來泰山學宮講學,所以蔡邕現在就在齊國。
陳暮便對劉備道:“大哥,伯喈公名滿天下,此檄文與招賢令若是由鄭公與伯喈公一同署名,則群雄必然響應,各地賢良之才,也必然爭相應聘,何不入一趟學宮,請伯喈公出山?”
“鄭公你看?”
劉備看向鄭玄。
文人都有傲氣,與自己一起署名,雖然這是在利用兩人天下聞名的號召力,但說不好鄭玄會不高興。
不過劉備卻是小看鄭玄了,已經六十多歲的老爺子大度得很,笑呵呵地道:“蔡邕文采比老夫強得多,讓他來寫,老夫就署個名,倒也落得個輕鬆自在。”
“好。”
劉備大喜道:“那此事就拜託給鄭公了。”
鄭玄領命。
劉備又看向孫家管家王家等豪強道:“值此國難之際,諸位萬不可吝嗇呀。”
孫昭無奈道:“既是玄德公所言,我自當聯絡青州各地豪強,運轉糧草輜重,獻出家中兵刃鎧甲武器,為公效力。”
現在是隆冬十二月,雖然是冬小麥的種植期,但青黃不接,百姓雖富庶,家有餘糧,可也不能打他們的主意。
那糧食囤積最多的是誰?
還不是各地豪強。
青州豪強們現在的日子不能說過得特別差,至少青州商業和農業的發展都不錯,搭上劉備的順風車,有錢人只會變得更有錢。
至少孫家管家王家等最早依附於陳暮的豪強,家中的產業就各個至少翻了一倍。
問題是誰家的糧食都是囤積起來準備拿來賣的,主動上交給國家,指望豪強有這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