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此,東漢末年曹操起兵之後,自然就將他徵召到身邊。所以在資歷上,夏侯惇可以說是最早跟隨曹操的武將了,另外,他和夏侯淵、曹真、曹仁、曹洪等人一樣是曹操的宗室,這是張郃、張遼、徐晃、于禁、樂進等曹魏五子良將無法相提並論的優勢。
更重要的一點是,夏侯惇為人儉樸,所得賞賜全部分給將士,他一生不置產業,至死家無餘財,所以在曹魏將士中受到擁護和支援。
並且在曹操領軍南征北戰的時候,夏侯惇多次為曹操鎮守後方,曾築陂塘灌溉農田,使百姓受益,為大軍供應糧草,功勳卓著,他的官職也因此水漲船高。
在曹操、曹丕的封賞下,夏侯惇歷任折衝校尉、濟陰太守、建武將軍,官至大將軍,封高安鄉侯,追諡忠侯。由此,作為曹魏的第一任大將軍,夏侯惇完全可以稱為曹魏第一大將!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歷史上關於劉伯溫的傳說有很多,其中大家最感興趣的還是他斬龍脈的故事。
當年朱元璋打下江山後,受到一位老道的點撥,說天下龍脈眾多,龍脈之地必出反王。
所以,朱元璋就命劉伯溫帶兵去到處尋找龍脈龍穴寶地,斬斷龍脈地氣,以保大明江山永固。
劉伯溫就這樣帶著大軍開始走訪全國各地,只要遇到龍脈無論大小都被他給斬斷了,比如崑崙山、太行山、秦嶺等地區都出現過劉伯溫的身影,當他離開這些地方後,留下了不少坑坑窪窪的山脈。
至於劉伯溫到底斬斷了多少龍脈,有傳聞說,中國有一百個龍脈,他走遍大江南北斬斷了九十九個,這才確保大明的三百年江山。
至於劉伯溫為何留下長白山龍脈,有學者認為他當初並沒有走到那麼遠的地方,所以才沒發現這個龍脈,畢竟帶著大軍出行並不方便,難免會有一些山脈被遺忘。
也有人覺得劉伯溫走到了長白山,發現這裡只不過是一個死龍脈,就沒有當一回事,卻不知這個龍脈並沒有死絕,後來因為時間的推移和一些地質的變化重新活了過來。
還有說法是劉伯溫算到了長白山龍脈會給大明帶來一些變數,但是自己的後人會跟隨這個龍脈孕育出的真命天子,他一旦斬斷這個龍脈的話,不但自己遭殃,就連後人也會受到他的牽連!
所以劉伯溫為了後代著想,放棄了斬斷長白山龍脈,至於到底是沒發現還是不敢,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雖說這個故事只是一個民間傳說,但關於龍脈以及真龍天子的說法在封建王朝統治時期層出不窮,就連皇帝都不能避免,龍脈這個說法,即使到現在都是一件非常玄學的事情。
“蟄龍已驚眠,一嘯動千山。”國人常以此句來形容沉眠的中華大地已經甦醒,將以昂揚的姿態再度振興。
不僅僅是對於國家的“擬龍化”,華夏的“龍文化”幾乎貫穿古今,隨處皆可窺見冰山一角!
人的脊椎稱為“龍脊”、古代皇帝自稱“真龍天子”、中華民族被稱為“龍的傳人”“二月二,龍抬頭”……諸如此類者,無不在彰顯著中華兒女對於龍的狂熱崇拜。
華夏對於龍是否真實存在的探索與猜測從未停止過,更是慣於將周邊一切賦予龍的名義,為某些事物蒙上一層神秘面紗。
一如“鎖龍井”又或是風水學之中的龍脈,皆是如此……
風水學乃是我國傳統文化之中的一大精髓,又因其素來神秘莫測卻又與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無論古今皆非常盛行。
“婚姻嫁娶”、“喬遷動土”、“墓葬陰宅”似乎生活之中的任何大事都逃不過風水學的範疇。
因此不少人面臨這些事的時候少不了請一位風水先生為此趨兇避吉,以圖風生水起之勢。
而令無數人按捺不住心中好奇的“龍脈”一說,便是源自於風水學之中。
那麼中國真的有龍脈嗎?又到底分佈在哪裡?關於龍脈一說,首屈一指的便是與帝王中興關聯在一起的龍脈。
古代皇帝素來以真龍天子自居,而其源頭在於秦始皇橫掃六合,一統天下之初不僅僅自稱為“始皇帝”更是有著“祖龍”一稱!
古代素來有著“氣”之一說,為官者有“官氣”、為人者有“人氣”,至於皇帝更是有著“真龍之氣”。通常一個王朝的傾塌被作為“真龍氣數已盡。”
而關於“真龍之氣”的源頭,在風水學之中被看作是由龍脈所源源不斷提供的,而“氣盡”便是龍脈枯竭所致。
而每一位朝代的存在都無可避免的有著龍脈作為支撐,那麼由此中國歷史上便至少存在著24條龍脈。
黃帝作為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他的龍脈被認為處於中原黃河流域。
畢竟黃河在中華文化之中所佔據的重要地位與黃帝的一生經歷、成就以及對於後世的影響之間有著緊密關聯。
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所建立的秦朝龍脈地處咸陽一帶,漢朝龍脈則是在於漢高祖劉邦的“龍起之地”沛縣。(每每出生地,都是紅光詐現……因此……懂得都懂……)
唐朝的龍脈在長安、隴西、太原;宋朝的龍脈地處開封、鞏義、洛陽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