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劉禪在投降曹魏後,雖然已經表達了“樂不思蜀”的態度,可仍然遭到了司馬昭等人的猜忌,
甚至還有大臣向司馬昭建議除掉劉禪以絕後患。無奈之下,劉禪只好在大門上掛了一塊牌匾,上面寫著“中山寨”3個字……
曹魏群臣不解其中含義,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司馬昭。誰知司馬昭聽說後哈哈大笑,告訴大臣免除劉禪死罪。
群臣不解其中含義,司馬昭對大臣們說,這3個字不妨倒過來唸。原來,劉禪所寫的“中山寨”這3個字,倒過來唸就是“寨山中”,也就是說劉禪藉此向司馬昭表達了自己願意歸隱山野的願望。
人們常常用“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那些庸碌無能之人。
因為阿斗是劉禪的小名,所以劉禪在人們眼中也就成了庸碌無能之人,再加上劉禪說出的那句“樂不思蜀”的千古名言,似乎更加坐實了劉禪是一個無能之輩。
然而從劉禪投降後的表現來看,他似乎並不像人們說的那樣庸碌無能,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滿著深刻的智慧。
若非如此的話,他一個亡國之君,又如何能在虎狼環視的曹魏得以倖存呢?
在古代歷史上,亡國之君的結局通常都不是很好,而劉禪卻是一個例外。他投降曹魏後被封為“安樂公”,一直居住在繁華之地洛陽,直到64歲才去世。以當時的平均壽命來說,劉禪可以說是得享高壽了,對於他這樣一個亡國之君來說,這樣的結局已然是堪稱完美。
換作任何人處於他當時狀況下,都不見得能比他處理得還好。由此可見,劉禪並非外人眼中看來的那麼昏庸無能,他還是具有很高的政治智慧的。
劉禪其實挺無辜的,他在世人眼中成為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主要的原因還是出在諸葛亮身上。
因為在人們眼中看來,劉禪有諸葛亮這樣算無遺策的三國第一謀士輔佐,都沒能完成振興蜀漢的大業,那不正說明他是一個無能之人嗎?事實上並非如此。
諸葛亮一直是忠臣和智慧的代表人物,他對蜀漢的忠心以及他的個人智慧,在過去的一千多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推崇。
尤其是他留下的《出師表》和《隆中對》等千古名著,至今依然令人們歎為觀止,被他的偉大情操和智慧所折服。
可是,如果說劉禪有了諸葛亮的輔佐,就一定能完成復興蜀漢的大業,這似乎太武斷了一些。
諸葛亮在軍事和謀略上確實具有過人的智慧,然而他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在7年的時間裡先後五次北伐曹魏。
如此頻繁的戰爭,極大地消耗了蜀國的國力,對蜀國的未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諸葛亮的數次北伐都沒有產生收益,這種只有付出沒有成果的北伐,對於經歷了夷陵之戰失敗的蜀漢來說,完全是一種極大地負擔。
也許對於諸葛亮來說,北伐統一中原是他一生的執念,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也仍然堅持在北伐的第一線。可對於蜀漢百姓來說,諸葛亮這樣頻繁地發動戰爭,絕對不是他們願意看到的。數次北伐取得的成果微乎其微,卻消耗了大量的物資和人口,蜀漢前期好不容易積累的國力,在這幾次北伐中被消耗殆盡。
當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時,蜀漢已經註定了滅亡的命運,這只是個時間早晚的問題。從歷史上的一些例子來看,像蜀漢這種情況,多則十餘年,少則數年就會滅亡。
然而令人感到驚奇的是,蜀漢在諸葛亮去世之後又堅持了30年的時間才被曹魏滅亡。在這漫長的時間裡,起到關鍵作用的就是劉禪。
諸葛亮去世後給劉禪留下的政治遺產,除了被消耗一空的國力,就是他世之後產生的負面影響。
毫不誇張地說,諸葛亮在蜀漢百姓心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他的去世對蜀漢百姓的打擊可想而知。
而劉禪卻不得不面對這些問題,他除了要休養生息積蓄國力之外,還需要重新建立蜀漢百姓的信念!(國內外空虛太嚴重……)
這對任何一個皇帝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事,然而劉禪卻做到了。在強敵環伺的三國亂世,劉禪雖然最終沒能守住父親劉備留下來的基業,可他卻儘自己所能讓蜀漢的國祚延續得更長久一些。
毫不誇張地說,在歷史上那些守成之君中,劉禪絕對可以排進前三。只不過劉禪生不逢時,生在了一個亂世當中。
如果換成是一個大一統的朝代,劉禪的成就絕對不會低,至少也不會比唐高宗、宋仁宗等著名守成之君低!
三國時期的名將數不勝數,從戰績來看,夏侯惇似乎沒有什麼矚目的地方,甚至還有被呂布俘獲的不光榮歷史,他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在《三國演義》中,被流矢射瞎左眼後把眼睛吃掉。
因為這個情節,有很多人都認為夏侯惇是一個莽夫,然而在正史中,他卻是曹操最依仗的人,是曹魏的第一大將,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作為西漢開國功臣夏侯嬰的後人,夏侯惇是曹操的宗室,年輕的時候就以性格剛烈而聞名。
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夏侯惇字元讓,沛國譙人,夏侯嬰之後也。年十四,就師學,人有辱其師者,惇殺之,由是以烈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