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秦國內部矛盾重重,章邯屬於胡亥一手提拔的親信,王離屬於舊有勳貴,而胡亥血洗了很多勳貴,因此章邯與王離關係不會好,所以這可能是章邯坐視王離軍被滅的主因;
第三,司馬欣與董翳推動章邯消極避戰,這兩人何時降楚的不知道,但章邯投降項羽後,項羽讓司馬欣率領章邯軍,可見項羽對司馬欣早有接觸,所以才會將20萬秦軍交給他管理,如果司馬欣臨時起意的投降,項羽還會對他如此信任嗎?另外,秦始皇時期司馬欣曾經幫助過項梁,兩人早有聯絡。
但不管章邯遇到了什麼,在這關鍵的時刻坐視友軍滅亡,人品顯然要讓人懷疑。
更重要的是,上層鬥爭再血腥,與王離關係再差,如果為秦國考慮,也不能坐視10萬精兵覆滅,這個代價實在太大了,而且為自身安危考慮,王離軍覆滅,章邯軍就能安全?
鉅鹿之戰前,陳餘寫給章邯的一封信,揭開了他心中的真實想法,信中描述了秦國境況,以及胡亥與趙高極有可能誅殺他,於是建議“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
也就是說,在鉅鹿之戰前,章邯已有開國稱王的私心,所以才會一直消極避戰,可笑的是在為國孤軍血戰的王離,留下的卻是“能力差”的貶評。
如果章邯沒有私心的話,那麼只能說明章邯軍事能力其實不行,前期屢戰屢勝的原因在於敵人驕縱與敵人是一群烏合之眾,就是遇弱則強,但遇到真正戰爭時就垮了,即遇強則弱,猶如紙上談兵者,於是在鉅鹿之戰中犯下一系列不可饒恕的、難以想象的軍事失誤。
楚漢爭霸時,面對劉邦的攻擊,章邯幾乎無一作為,很快就被劉邦消滅,這也佐證了章邯的軍事能力有限。總之,從章邯一生來看,只能算水平線以上的名將,認為他是絕世名將則過了,更不可能與韓信相比。
王離軍覆滅後,章邯仍有機會擊敗項羽,至少也能維持對峙狀態,但他卻一心想著與項羽簽訂合約,實質是叛秦。
史書記載了這麼一個細節,項羽召集軍官們商議說:“部隊糧草不多,我想答應他們來訂約。”因此如果章邯堅持一下,項羽不攻自退,甚至還有機會擊敗項羽。
兩方簽訂合約後,章邯面見項羽時,史書記載他禁不住流下眼淚,向項羽述說了趙高的種種劣行,這哪是一位錚錚鐵骨的、聰明睿智的戰神,分明是一個心態崩潰之人!可惜,項羽並未理會章邯,封他為雍王后,就將他軟禁在營中,派司馬欣掌控章邯軍。
之後,為了防止20萬秦軍的潛在威脅,項羽找了一個藉口,將這些秦軍全部坑殺,章邯成了一位光桿司令,不知道他聽到這個訊息後後不後悔。關於項羽坑殺20萬秦軍,還有一種解釋是項羽缺糧,而當時又要急於進攻關中,於是就將他們殺死,取得秦軍的糧草供應義軍。
對於章邯,古今文人評價很高,所謂“邯不敗,秦不亡”,但實際上他才是秦朝滅亡的軍事上的罪魁禍首,
鉅鹿之戰中當他選擇消極避戰時就註定了秦朝滅亡,不僅間接造成王離軍的覆滅,還直接葬送朝廷最後一支秦軍,猶如明朝的吳三桂,讓人不齒。因此,秦朝滅亡的罪人可以排序為:胡亥、趙高、章邯!
與西方對名將的要求不同,中國人眼裡的真正名將,往往要有“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以多勝少或以強敗弱”靠實力平推,只是屬於正常水平,並不值得炫耀。
在中國數千年的戰爭史上,湧現出很多“以少勝多”的戰爭奇蹟,決定秦朝命運的鉅鹿之戰就是其中之一,這場戰爭也是項羽得意之戰、成名之戰。
鉅鹿之戰中,秦軍王離與章邯共計30萬,項羽只有數萬兵馬,其餘“叛軍”幾乎都是作壁上觀。
項羽取得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全殲王離軍,逼降章邯軍,這樣的勝利古今罕見,傳統解釋是項羽勇武,且戰術水平高,故而打敗了30萬秦軍,但實際上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關鍵原因。
章邯兵馬數量比較明確,大約是20萬人,由“驪山徒,人奴產子”所組成,輔以一些秦軍精銳,但總體與六國叛軍一樣,都屬於烏合之眾。
與章邯不同,王離兵馬數量一直是個謎,有30萬、20萬、10萬三種,但綜合各種資訊以及戰爭激烈程度等情況推測,王離應該有10萬兵馬。
秦始皇曾命“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逐匈奴”,蒙恬被害之後,這支邊防軍由王離執掌,但在秦末亂世中“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而《匈奴列傳》記載“秦始皇滅六國之後,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
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畔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兩份材料驗證可見,皆復去的戍邊者是20萬,真正秦軍是10萬,因此王離兵力大概是10餘萬。
從兩人軍隊數量上看,似乎章邯率領的才是主力,但考慮到王離率領的邊防軍,因此論實際戰鬥力,可能王離才是主力。
不過,儘管王離是秦朝名將,率領的是精銳,章邯之前只是一個文官,但胡亥還是讓章邯節制王離,《史記》中有“令王離、涉間圍鉅鹿”。一個“令”字,透露了章邯與王離主次關係的資訊。需要注意的是,兩人不一定是主從的隸屬關係,但決非“平行”關係,章邯地位應該高於王離。
一個驟然升官、軍中地位還高於王離的章邯,能否被沙場宿將王離接受?
根據史書記載,鉅鹿被圍之後,趙軍向各處盟軍求援,楚軍統帥宋義曾在安陽停留46天,項羽怒而殺之,隨後項羽領兵救援鉅鹿,可見秦軍圍困鉅鹿時間很久,至少在二個月以上。
因此,30萬秦軍有足夠時間消滅趙國殘兵敗將,而實際上直到項羽到來時,鉅鹿都沒能被數十萬秦軍攻破。這就難免讓人費解,無論是王離還是章邯都手握重兵,又是當時名將,為何對區區一個鉅鹿束手無策?
《張耳陳餘列傳》記載:“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鉅鹿)城,王離圍之。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章邯軍鉅鹿南棘原,築甬道屬河,餉王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