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距離產生美”,對於歷史上的很多名人,由於與我們相距太遠,從而產生了朦朧美,他們的優點被放大,缺點卻被忽視,章邯就是這樣的例子。
關於章邯,秦漢後的文人對其評價很高,基本上到了“章邯在,秦朝存;章邯去,秦朝亡”的地步,認為章邯是秦朝最後一位忠誠的國之柱石,事實真是如此嗎?
實際上並非如此,只是由於人們對胡亥與趙高恨之入骨,於是下意識地將章邯塑造為一位忠心赤膽的國之支柱,以形成鮮明對比,不信看一看在決定秦國命運的鉅鹿之戰中章邯的軍事表現與對秦國的態度,就能發現章邯才是秦國滅亡的第三個罪人。
秦始皇時,章邯有何經歷、做過什麼,史書沒有記載,但在秦二世時,章邯擔任少府一職,即為皇室管理私財和生活事務的職能機構,為胡亥徵稅和照顧日常生活的職務,
相當於皇帝的稅務官與管家結合體,這個人無疑是胡亥的親信,同時以現在眼光看他也是一個文官。因此,章邯可能是胡亥的潛邸之人,深得信任,胡亥繼位後將他提拔為少府。
章邯在擔任少府之前做過什麼,有沒有從軍經歷,如今不得而知,但在先秦時期,沒有文武官職之別,很多看似擔任文職的官員,其實也能指揮大軍,比如我們熟知的商鞅等,後來漢朝丞相竇嬰也能打仗,一直到宋朝之後才徹底分文武。所以,章邯有可能統領過軍隊,累積戰功後升任少府,也可能是走了其他路線,反正無法從章邯過往經歷中發現他的軍事才華。
近代鄭逸梅先生曾說:“世有大年,何必常服補劑?天生名將,不須多讀兵書。”
古今中外,的確有一些不讀兵書的軍事天才,最典型的是霍去病,不願意被以往兵書的條條框框限制住,但這樣的軍事天才極為罕見,幾百年都才出不了一位,那麼章邯是不是霍去病式的天才呢?
戰國趙括之父趙奢本是趙國一位稅務官,秦國攻打趙國時廉頗退卻後挺身而出,幾乎一舉全殲十餘萬秦軍,但趙奢是讀過兵書的,那麼與趙奢原先身份差不多的章邯,是不是趙奢這樣的天才呢?
秦末天下形勢,關東地區已經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瓦解是碎成一片又一片,土崩是變成一粒粒塵埃,秦朝在關東地區的統治已經不可救藥,所以反秦力量才能越滾越大。陳勝吳廣起義後,隊伍迅速膨脹,隨後派大將周文攻打關中,到達戲水時軍隊數量高達幾十萬,《漢書》記載周文兵力為十萬,《前漢記》記載周文兵力大概有一百二十萬。
一時之間,關中告急,秦國告急,胡亥驚慌失措。這時,少府章邯挺身而出,認為可以武裝驪山刑徒,讓他們出擊“盜賊”,胡亥採納了這個建議。隨後,章邯率領刑徒軍大破周文,逼得周文自殺,接下來打敗並擊殺田臧、李歸、項梁等,連戰連勝,威震華夏,也展現出了絕世名將的風采。
定陶之戰,章邯擊殺項梁後,楚地有名將領都已經死了,章邯認為楚地無憂,於是就渡過黃河北上攻打趙國,並攻克邯鄲大破趙軍,趙王等人逃到鉅鹿城,決定秦國命運的鉅鹿之戰即將爆發。
但令人費解的是,鉅鹿之戰中章邯行為極為反常,很難讓人將他與愛國的絕世名將聯絡在一起,戰爭過程表明要麼他不愛國,要麼屬於紙上談兵。
鉅鹿之戰初期,王離圍攻鉅鹿城,一直沒能攻下,章邯駐紮在鉅鹿南棘原,“築甬道屬河,餉王離”,輸送軍糧給王離,並與數萬兵力的陳餘對峙,史書說“陳餘自度兵少,不敵秦,不敢前”,後來陳餘在趙王命令下派5000人攻打章邯失敗。
關於鉅鹿地區,《呂氏春秋》將之列為“就藪(sǒu)”之一,周圍生長著很多草的湖泊,大山、湖泊、沼澤等環繞之地,地勢險要,而且古代攻城戰一直有難度,因此王離一時攻不下鉅鹿也實屬正常。問題在於,章邯有20萬兵力,可以一部分與陳餘對峙,另外一部分參與攻城,但章邯卻沒有參與攻城,也不攻打陳餘,而是靜坐觀戰,這不免讓人難以理解。
或者說,我們可以往好的方面理解,由於鉅鹿城地勢險要,太多兵力展開不了,於是先到的王離成為攻城戰主力,章邯負責後勤,同時負責攔截各路援兵,保護王離後方,但章邯不攻打陳餘怎麼都說不過去。
在這期間,各路義軍紛紛馳援鉅鹿,最終在60天左右陸續到達,其中楚國原本是宋義率領,後來被項羽取而代之。
其他義軍攝於秦軍戰鬥力,都作壁上觀,唯獨項羽到達之後,很快就發動了進攻。但項羽發動進攻之後,章邯卻無動於衷,任由項羽與諸侯圍攻王離。
項羽到達戰場後,首先發起試探性進攻,命令當陽君、蒲將軍率2萬人渡過漳河,準備直搗王離後軍。
按照正常情況,章邯必然要將楚軍擋在外面,好讓王離專心攻城,但讓人難以置信的是,章邯沒有派兵半渡攔截,任由楚軍渡河,20萬秦軍在2萬楚軍面前毫無作為。
更離譜的是,2萬楚國先頭部隊隨後攻擊為王離輸送後勤的“甬道”,而《史記集解》中說“恐敵抄輜重,故作牆垣如街巷”,因此攻“甬道”與攻城差不多,但這種試探性進攻後章邯很快就退兵,“甬道”斷絕,王離軍與章邯軍分成兩塊。
其後,“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章邯引兵解”,退兵回去了,於是項羽抓住戰機,破釜沉舟,率領其餘3萬大軍渡河,而這時章邯還是按兵不動,任由項羽渡河攻擊飢餓的王離軍。
《史記》中記載的鉅鹿之戰,唯獨《張耳陳餘列傳》篇章記載了章邯參戰,即項羽軍先擊退章邯,然後項羽與諸侯軍圍攻王離,其餘篇章都沒有說章邯參戰。
其實,即便章邯在鉅鹿外圍被項羽擊敗,但損失應該沒什麼太大損失,後來項羽坑殺了20萬秦軍,進一步說明秦軍幾乎沒有損失,因此章邯完全有能力重返戰場,或者從後面圍攻項羽等。
可惜的是,項羽攻打王離軍時,章邯一直按兵不動,任由義軍圍殲王離軍。由於缺少糧草,又面臨諸侯圍攻,最終王離兵敗並下落不明。
由此可見,項羽取得鉅鹿之戰第一階段的勝利,在某種程度上說,其第一功臣不是楚軍將士,而是秦帥章邯。
如果章邯不消極避戰,積極與王離配合,項羽估計很難殲滅王離,甚至可能被秦軍擊敗,自然也就難有接下來的項羽招降章邯之事了。
關於鉅鹿之戰中章邯消極避戰的原因,一般認為有這三個:首先,胡亥與趙高不斷血洗高官,鉅鹿之戰前剛剛處死李斯,馮去疾與馮劫獄中自殺,廟堂的血腥讓章邯失去了作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