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航天功臣,到了地面之後,他們基本上就不用考慮太多的事情。
會有人將返回艙和艙內的寶貴實驗產品給帶走。
兩人則是被抬在擔架床上,在簡單和大家打了一個招呼之後,就被送到了航天醫學研究所之中檢查身體。
——
就在宇航員們返回地球的同一時間,一種不算太引人注目的材料,在火箭研究院的材料實驗中心之內誕生了。
高純度氮化鎵,以及用它製作而成的二極體。
這種材料,在現如今還屬於是實驗室產品。
全球各大實驗室,每年多多少少都會有不少的產出。
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大家也越來越意識到第三代半導體的發展,必然是在以氮化鎵、碳化矽、氧化鋅等為基礎之上。
不過這時候技術還不成熟,雖然大家已經有了這方面的認識,但是普遍認為,這和實際應用最少還有十五年的距離。
事實上,要是沒有張星揚在大力推動。
氮化鎵產品,這種在軍用、民用市場,都有很大前途的東西,可能還要到十多年後才發展起來。
在後世,氮化鎵普遍應用於相控陣雷達之上。
我國擁有著氮化鎵世界第一的產量,年產將近600噸,接近於全世界產能的百分之九十!
這也是為什麼當時國內,甚至連農用無人機都能夠用上相控陣雷達的重要因素之一。
無他,唯量大爾!
這也是為什麼,在國家出臺了氮化鎵限制出口後,大家都認為會對國外雷達產業產生重大影響的原因。
說回現在,張星揚他們製造出的氮化鎵純度極高,將會成為極好的雷達產品原材料。
不過張星揚,更加看重的則是另外一點。
氮化鎵本身相比較於目前普遍使用的矽材料半導體,有著相當多的物理效能優勢。
比如,大禁頻寬度、高擊穿電場、高飽和電子飄移速度、高熱導率、高抗輻射等。
在未來普遍應用於各種逆變器、DC/DC轉化器等。
尤其是張星揚他們剛剛研發出來的氮化鎵二極體,則是這之中轉化器的佼佼者。
張星揚在研發氮化鎵二極體完成之後,以極快的速度完成了DCRF、RFDC轉化器的研發。
DCRF,即電流微波轉化。
透過微波產生單元,將電流轉化成為微波。
RFDC,則是與之相反,是將微波轉化成電流。
這東西,看上去其貌不揚,但是卻牽扯到未來能源產業的變革。
微波輸電!
或者是以張星揚更加熟悉的名字,“太空三峽”!
微波輸電的理念,實際上不算是新鮮,早在人們發現微波特性的時候,就有人提出來過這一點。
微波輸電,也有著很多的優點。
首先,相比較於傳統的電線輸電,它的損耗率比較低,在宇宙空間之中幾乎沒有任何損耗。
即使是在大氣層之中,也僅僅有不到百分之五的損耗。
其次,它不受到地形的限制,發電站和用電戶之間可以無視地形的因素。
這一點,即使是不能大規模應用,在應急搶險,災後救災等等方面,也是有著很大的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