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揚看了看自己的手錶,對著自己身邊的老首長說道。
“七千公里,二十分鐘到達。”
老首長感慨地說道:
“二十分鐘的時間,即使敵人的速度再快,反應的視窗時間也不到十分鐘。”
事實上這還是老首長對於敵人高估的情況之下。
一般來說,想要偵查到這類導彈的發射情況,只能夠依靠太空之中的軍事偵察衛星。
在發現地面出現異常熱源之後,將資訊彙報給後方的指揮中心。
然後由指揮中心根據已有的資訊進行判斷,這是在進行火箭的發射工作還是導彈。
火箭的發射,在很大程度上和導彈是相同的。
甚至很多火箭在最初的時候,都是根據洲際彈道導彈改造過來的。
國內也曾經有一批超過服役時間的洲際彈道導彈,被改造成火箭使用的先例。
不過火箭的發射資訊,一般來說都會在發射之前公開。
而導彈的試射或者是測試發射,基本上是不會對外公開的,所以如果是查詢不到的熱源資訊。
那麼基本上就可以認定為是導彈。
在完成了判斷之後,指揮中心將會通知反導系統開始工作。
超算開始計算導彈的預定軌跡,反導導彈開始就位,準備在彈道導彈的中段或者是末端進行攻擊。
東風17乘波體彈道導彈的初始段飛行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即使是加上大氣層外飛行的時間,大概也就只有七分鐘。
這個時間,對面的指揮中心大概剛剛才能收到訊息,得知導彈起飛的訊息。
但是這時候,東風17已經完成了再入大氣層,開始在大氣層之內“打水漂”。
想要在這一階段,完成導彈的攔截工作,基本上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最重要的前提,導彈的彈道預測工作根本沒有辦法完成。
即使是超級計算機,也很難計算出在大氣擾動環境下做上下起伏運動導彈的準確軌跡。
雖然能夠預測到波動區間,但是精度相對於反導工作來說,還是太低了。
除非他們能夠有大量的東風17在大氣層之內運動的資料,來建立足夠準確的運動模型,才有那麼一絲絲可能將運動模型的精度提升到足夠的程度。
不過現在,就連負責導彈研發的張星揚他們,都還沒有那麼多的資料來建立模型。
更別提是連這件事都不清楚的敵人了。
時間過得飛快,東風17乘波體導彈在短暫的大氣層外飛行之後,開始再入大氣層。
“看,流星!”
雖然是大白天,但是以極高速度在大氣層之內飛行的彈頭,還是發出了一陣白色的閃光。
不知情的年輕都市女孩,在看到之後笑嘻嘻地對自己的同伴嘰嘰喳喳地說道。
“大白天的,怎麼還會有流星?”
一旁的男伴顯然也有些驚訝。
畢竟在大家的印象之中,流星都應該是晚上出現才對。
其實在白天也是能夠看到流星,不過因為白天光照較強,需要亮度達到一定程度的流星才能夠看到。
“哎?!”
“這好像不是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