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軍合在一起,有六萬精銳,也可以應付用兵需要了。”
“若是戰事緊急,再調郡國兵充實,有募兵為基幹,也可以迅速擴充,應對不虞也綽綽有餘。”
經過劉賀這樣一調整,原本實力更強的南軍被削弱了一些,兩軍也就更為平衡了。
任何一方的校尉聚集作亂,另一方都可以與之其形成對峙。
當然,也有可能出現南軍和北軍一起勾連串通謀逆的情況。
但是想讓二十四個校尉擰成一股繩,難度實在太大了。真到了那一日,大漢的氣數也就走到盡頭了。
“為防止校尉將所部人馬變為私兵部曲,所有校尉五年一輪換。”
“校尉頭五年在南軍任校尉,那後五年必須到地方任都尉,再過五年方可再輪換回南軍。”
“君侯若是升為校尉,亦不可在本營任職,必須與他人進行輪換。”
……
劉賀帶著眾大學士一條一條地往下細讀,整整十條規定,全部是用來地方校尉剩根軍營的。
這《校尉輪換法》的繁瑣程度已經超過拔擢地方官要遵循的《三互法》了。
不過張安世等人倒也沒有覺得天子在小題大做。
身為臣子,他們也不想大漢出現一個專擅軍權的權臣,這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種威脅。
就像幾個月之前,不僅天子擔心亂兵攻破長安城,他們也同樣擔心。
一個多時辰之後,“漢軍編制”這一項終於是講完了,張安世等人基本上領會了天子的意圖。
尤其是韓增和趙充國,他們聽得格外認真。
作為日後要領兵的將帥,他們必須對此瞭若指掌,否則不僅領不好兵,更可能觸碰到天子的禁忌。
“出兵之時,朕會相機選用將領出來領兵,具體謀劃出征作戰之事。”
“各將軍雖然不可像從前那樣開衙,但是可以在府中聘用三十人以下的門下吏作為幕僚,以備使用。”
“諾!”趙充國和韓增連忙應答了下來。
緊接著,就進入到了漢軍改制的第三部分——“漢軍軍械”。
劉賀對漢軍的裝備進行了部分的升級。
兵刃全部改用百鍊鋼鍛造,騎兵配馬鞍、馬蹬和馬蹄鐵,步卒騎兵配備裝配火藥的火箭,使用新的操練典章……
當午時的報時鐘聲傳來的時候,一本《武備會要》才被劉賀從頭到尾講了一遍。
接下來的流程就很簡單了,先由內閣將今日議定的事情形成詔令,然後再分頭髮到司馬府、大司農、少府和水衡都尉等相關的府衙去執行。
一套流程,自有成制。
“諸位愛卿要儘快參透《武備會要》,然後再一項一項地推進,朕希望九月的這一仗,是對匈奴的最後一仗。”
“諾!”
看著眾人齊聲應答,劉賀非常滿意。
甚至可以說是志得意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