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豫不決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猶豫不決的人,還死犟。
袁紹經過幾日的思考,做了這個‘偉大’的決定:“不下令取消袁譚的兵權。”
這不是‘作死’,是什麼?
身在青州的袁譚聽到袁紹的命令之後,可一點都沒體會到父親的‘善意’。
他只知道,很多事情,爭了,也許有一點生機;不爭,可就是真的一點機會都沒有了!
自己的三弟袁尚,可不是個善茬。
若自己引頸受戮的話,等待自己的,除了屠刀,就是屠刀。
於是乎,袁譚下定決心—起兵反抗!
首先,因為袁紹的命令,袁尚已經成為了名正言順的繼承者了;而且冀州兵強馬壯。
袁譚知道,若自己不找點‘外援’,還打個屁啊?
至於‘外援’,有且只有一個選擇—幷州的韓成。
是而袁譚暗中派‘使者’聯絡韓成,表達自己的結盟之意。
就算不結盟,至少也要讓東萊郡的奮武軍不再攻打自己,好讓自己倒出手來,凝聚兵力,和袁尚一決雌雄。
韓成見到袁譚的‘使者’,聽其述說了來意。
心道:“這感情好啊!打!使勁打!往死裡打!”
畢竟打的越狠,最後的奮武軍越沾光!
故而韓成接受了袁譚的‘結盟’之舉,並且表示對袁譚大力支援。
先是派遣謀士郭圖支援袁譚。
然後又和袁譚做一筆買賣,讓袁譚用北海郡的八縣之地,換取兩萬匹戰馬的‘臨時使用權’。
這筆交易不是實打實的交換,只是先讓韓成的手下管理著北海郡這八縣之地,並且實行‘分地令’,所得的糧食,奮武軍和袁譚軍一人一半。
在日後,若袁譚大勝而歸的話,可以再用兩萬匹戰馬將這八縣之地換回來。
袁譚感覺這個交易佔了很大的便宜,但卻很不爽,而又無可奈何。
畢竟這兩萬匹戰馬,對此時的袁譚來說,真的很重要。
重要到能不能成事的地步。
所以袁譚只能咬著牙同意了。
這個交易從表面上來看,好像是韓成吃了大虧。
但實際上,韓成賺大了。
雖然花費了兩萬匹戰馬和八縣的一半產糧,但是卻得到了民心。
戰馬和糧食,韓成暫時不缺,但民心,真的很缺啊。
因為這東西,越多越好,不怕多。
另一邊,袁紹聽到袁譚起兵的訊息之後,怒髮衝冠!
這冀州和青州,是我袁紹說的算的。
你袁譚只是我的一個手下,為了天下,為了利益,即使我安排你去死,你也要去給我死。
你竟然敢起兵反抗,你太不給我袁紹面子了。
不給我袁紹面子的人,無論是誰,哪怕是我的親生兒子,也必須死。
是而袁紹令兒子袁尚點齊十萬大軍,即刻啟程,前往青州,剿滅袁譚,生死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