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之死,讓兗州的曹操沒有了南側的‘後顧之憂‘,讓荊州的劉表沒有了東側的‘臥榻之敵’。
除了孫策的那些忠心追隨者之外,這個結果可以說是皆大歡喜。
荊州的劉表,本就是守土之人,沒了東側‘好戰分子’孫策的‘搗亂’,又和西面益州的‘守土’劉璋達成了聯盟,活的可謂是如魚得水。
就在這種情況之下,荊州北方的曹操,選擇了蟄伏發展,這一蟄伏,就是三年。
更是讓劉表喜上加喜。
曹操蟄伏的原因,也正是諸侯停戰的第二個方面的原因—冀州變天了。
這三年間,各個諸侯的勢力都在不斷的變化中。
有能力的諸侯勢力,像幷州的韓成、兗州的曹操等,是在不斷的變強的;
但冀州的袁紹,卻在不斷地變弱的。
“我本擁有少年心,奈何世事多艱辛。雄心壯志無窮盡,卻因子嗣毀前錦。”
這是後代詩人對袁紹的評價。
大戰之後的第一年,袁紹還野心勃勃的招兵買馬,準備來年的大戰。
然而,大戰之後的第二年,袁紹便掩張旗鼓了。
野心勃勃的袁紹沒有了,有的只是整日了沉醉於‘美酒美色’的袁本初。
人沒了希望,大概都是如此的。
要不是心灰意冷之下的無力迴天,一個個好好的人,怎麼可能會變成這幅模樣呢?
人之所以失敗,很多情況都是自己作的。
不作就不會死,這話說的一點都沒錯。
袁紹的‘作’,來自於傳承大統,立繼承人。
首先一點,袁紹的出發點是沒有錯的。
立袁尚為冀州牧,繼承他的大統,以此來告訴冀州的世家們:“我袁紹,離不開你們。我將你們希望的人任命為我的繼承者,你們就放心的全力支援我吧。”
袁紹失敗多次,勢力受損,不依靠世家的力量,安能在短短的幾年內東山再起?
然而,袁紹的性格決定了他的此番做法,除了‘作死’之外,就沒幹點別的。
袁紹的嫡子只有三人—袁譚,袁熙,袁尚。
按照當時的傳統,能繼承大位的也只是這三人中的一人。
老二袁熙,有勇無謀,但很有自知之明。
知道自己爭不過能力強大的大哥袁譚和背後有世家支援的三弟袁尚。
故而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老老實實的跟在袁紹身邊,袁紹讓誰繼承他的位置,自己就支援誰。
袁熙的做法,感覺很傻,但卻很精明。
因為無論最後的結果怎麼樣,他袁熙都能活著。
活著,在這個年代,就是本事,天大的本事。
袁紹讓袁尚繼承自己的位置之後,猶豫不決的毛病又犯了。
他的心腹謀士逢紀以及首席謀士許攸等人,對著袁紹勸道:“主公,既然已經讓三公子當冀州牧,繼承大統了。是不是把大公子的兵權收回來?
自古至今,一個‘皇子’繼位,另一個‘皇子’手握重兵,乃取禍之道也。”
袁紹聽後,不僅沒有將這些話聽進去,反而在心中生出一陣莫名其妙地心血來潮:自己這樣做,是不是對老大袁譚太殘忍了?老大袁譚在青州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
因此,便很自然的把許攸,逢紀等人的話,當做‘耳旁風’。
對著他們說道:“這種事情,一個處理不好的話,可就是毀滅性的災難啊!你們先回去,容我思量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