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巖彈的《G弦上的詠歎調》是D大調,起伏不定,翻滾波動,層次分明。每個音都輕盈、靈動,一點兒也不安分,還有些調皮。這是音樂的秘密,藏在音符之間微小的地方。
他的《G弦》有些晦暗,正是如此,高音的音色才無比明亮,閃著一絲絲五彩變幻的光澤。特別是在速度超快的部分,一連串明亮的音符掃過每個人的心裡,太明亮了,心情一下子變得開闊。
好快……
楊震宇困惑了,他有一種奇怪的感覺,不知該怎麼形容。很古怪,很彆扭,不舒服。
邪氣。
《G弦》很悅耳,而且光明正大。但在方巖手中,一個個句子不斷展開,還是主題框架裡的旋律線,卻漸漸偏離了,在音樂內部,產生了奇妙的化學變化。
不只是楊震宇,所有敏感一些的觀眾都感覺到了,這裡面藏著的,不是一種健康的情感。正相反,它是……邪惡的。只能用這個詞形容。
就像一個純潔的天使身後,站著一個黑衣的、猙獰的魔鬼。而這段音樂,只露出了魔鬼的一個衣角。
這隻需要一點微小的改變。好詭異的感覺,楊震宇想。
可又那麼好聽。
一個句子結束,音樂裡的邪氣忽然不見了。他反而有點兒失落。剛才《天天想你》那麼單純,可他覺得,《G弦》的聲音更加高階一些。
勾魂的聲音。
這道理也很簡單。世上萬物並不都是有序的,混沌而無序才是宇宙的常態。人們習慣了有序,對未知的不協和的聲音會本能地反感、排斥、畏懼。
無序、混沌……都是音樂很重要,甚至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增加了音樂的深度和層次。
像是魔法。
小孩子都喜歡喝糖水,可糖水沒有深度。酒又辣又苦,卻讓人慾罷不能。
《G弦》的主題在黑暗中掙扎著,終於衝了出來。
一飛沖天,直入天際。
吉他鳴響,還是剛才熟悉的旋律,不知為什麼,感覺卻完全不一樣了。
最強烈的震撼。
接著,一大段急速的華麗樂句噴湧而出,每個音符都閃著耀眼的光芒,撞擊著人的內心……
“哦……”很多人不自覺地發出了嘆息。
這是什麼感覺?
這就是天堂嗎?
隨著音樂顫動的,就是我的靈魂?
到底是什麼感覺?
無比清醒,無比夢幻。
一種巨大的、洶湧的力量包圍了每一個人。它不可抗拒,又無比慈愛。它用最深刻的方式理解你的內心,包容你的所有過往,又在無條件地、毫無保留地安慰著你,治癒你最久遠、最隱秘的傷痛。它讓你變得堅定、勇敢,無所畏懼。它在黑暗中指引著你,帶你穿過幽暗的山谷,回到最開始的地方。
無條件的愛,全部的、唯一的愛。
這是音樂之神透過方巖向每個人的許諾。
音樂之神。
楊震宇發現,在急速的音符中,多了幾個晶瑩剔透的音符,它們高高飄起,微微顫動,又冰冷,又溫暖。
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