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現在廣州就允許百姓繳納一定的棉花作為賦稅。
所以北宋的財政收入很大一部分並不是實際的銅錢,而是等價物品。在軍費開支上,這些等價物品也算是冗軍的一部分。
如果是在戰爭時期,糧價飛漲,那麼這價值三千多萬貫的糧食甚至可能會變成六千萬貫的價值,計算到朝廷的財政總收入裡,瞬間就能突破一億多貫。
可糧價如果暴跌,那麼收上來的這價值三千多萬貫糧食,就會貶值成兩千來萬貫。那朝廷的財政總收入也會應聲下跌,收入暴減。
因此這也是為什麼大宋這些年來一直想辦法提高糧食價格,不允許糧價一路下跌到幾十文錢一石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這種情況下,朝廷實際的現金數量就比較有限,每年收上來的現金也就三千萬貫左右。
包括給官員、士兵發工資,往往都是要靠銅錢、米、絹帛一起發放,譬如現在的俸祿往往都是米和絹帛,績效才是銅錢,以此激勵官員幹事的積極性。
如果刨除掉給士兵、官員以及其它政府開支,那麼林林總總能夠用於建設的資金,自然就只剩下那麼兩千萬貫。
能幹點啥呢?
只能做點有限的工業建設。
而趙禎、呂夷簡他們是希望段時間內看見成果。
他們想明年就看到火車和火車站。
明年就看到蒸汽輪船。
明年就讓大宋的鋼鐵廠、紡織廠、學校遍地。
這其實也不是不能辦到。
因為如今鍊鋼和蒸汽機技術已經達標,原材料也在來的路上。
雖然橡膠可能要過幾年才能長大。
可船隊完全可以在南美收割大批橡膠帶回來,製作個幾百上千個蒸汽機沒什麼問題。
而大宋的人力資源是目前整個世界最豐富的,有一億的人口。
在技術、原材料、人口達標的情況下,他們想要看到這一切,並不難實現。
唯一的問題,就是錢。
這就跟遊戲一個道理,遊戲做出來了,你人物帳號建好了,剩下的就只有兩種變強的方式。
一種是慢慢肝,一種是氪金。
因此為了加快進度,趙駿也是時候開始拿地主富戶開刀。
新政實施下去之後,朝廷多次派出巡查御史,聯合地方御史以及皇城司,督促地方官府迅速完成攤丁入畝的指標任務。
一時間大宋各地貧民百姓歡欣鼓舞。
而地主富戶則是怨聲載道,以至於不少人打算出售田土,降低成本。
正常情況下,產量越大,成本就會攤的越薄。
但這是指工業產品。
非工業化的傳統農業成本擺在那裡。
別看朝廷這次只提高了一倍稅收,讓稅率達到20%,再加上售出的商稅,基本就在20%到25%之間浮動。
然而剩下的75%80%並不意味著就是純利潤,還有地租、運輸、用人等等成本。
另外糧價持續下跌,對他們也是一個極大的損害。
光一個地租就可能要去30%到50%,再加上收穫的糧食你還得拿去賣,僱傭長工短工搬運,到了最後別說賺錢,不賠錢都算不錯的了。
所以那些收佃戶較低地租的良心地主首先就受不了,只能售賣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