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駿推行的第五輪新政是全方面的,包括了經濟、教育、軍事、科技、文化、建設、交通等等多方面各個領域。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透過政府加大公共開支來拉動經濟,也就是他的大基建方案。
這個方案在後世有一個學名,叫做凱恩斯主義。
跟這套主義類似的有羅斯福新政,還有後世大毛透過政府加大軍工開支拉動經濟。
大毛的軍工崗位就增加了52萬個。
許多勞動力都被軍工業搶走,而為了防止勞動力被搶走,大毛國內的其它行業又不得不增加薪酬以留住更多的人。
所以只要政府加大公共建設,擴大基礎投資,對於國內的經濟拉動是顯著的。
這一點包括後世我國也是如此。
但這裡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國庫財政必須有錢。
羅斯福是透過財政赤字加上剝削猶太富人加大量發行國債加打擊壟斷巨頭回籠資金,最終達成了他的目的。
大毛則是坐擁豐富的石油加天然氣資源,歐美不買有的是人買,不愁手裡硬通貨賣不出去。
我國則是改開以後,經濟騰飛,商品賣到全世界,收穫了大量的美元外匯。
那麼大宋有那麼多錢完成趙駿的計劃嗎?
答案是有,但不多。
目前財政去掉開支,每年只夠完成一定指標。
比如建設鋼鐵廠、水泥廠、建學校。
至於造火車、火車站、輪船和船廠,那就別想了。
而且鋼鐵廠和水泥廠還得配備配套的交通設施,各種建設循序漸進,估計得二三十年後才有效果。
那為什麼不能一次性完成呢?
因為一次性完成需要的錢實在是太多,需要的不是幾千萬貫,而是幾十億貫。
以如今的財政狀況,每年只能投資兩三千萬貫就是極限。
並且這還有可能隨著物價波動出現問題。
景祐年間,大宋的財政收入維持在八千萬貫左右。
如景祐元年有七千八百多萬貫,慶曆八年更是達到了一億貫。
如今慶曆新政幾輪下來,財政收入依舊維持在八九千萬貫,沒什麼變化,甚至在剛剛改革初期,收入還大幅度減少。
減少的原因有多種。
首先自然是取消了大量苛捐雜稅,少了很多收入。
其次是糧價下跌,導致物價貶值。
有些人或許會覺得物價貶值那不是好事嗎?
收入提高了,物價低了,百姓的生活豈不是就更好了?
道理是這個道理,但也不一樣。
至少對於大宋朝廷來說,物價瘋狂貶值必然是個噩耗。
理由很簡單。
北宋時期財政動則幾千萬貫乃至上億貫,並不是單純指有那麼多錢,而是透過收上來的糧食進行折算過的。
比如說你今年農業稅收了三千多萬貫上來,實際上這並不是錢,而是相當於今年糧食平均價格達到了三千多萬貫的糧食。
並且不止是糧食,還有布匹、金銀、香料、木材、銅鐵等等,都算是稅收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