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最無恥的事件在1729年出現了,這件事無恥到連冷弈都覺得那一任波特盧貴族王盧爾三世真特麼是個人才,所以罕見的利用斬界之神的許可權,將對方的稱號更改為“無臉者”——其實一開始想叫“無恥者”的。
大曆1729年,波特盧與邁席卡簽署了《盧格羅密約》,在這份密約中,要求邁席卡需要越境,越什麼境?以前是邁席卡的國土,幾年前被波特盧佔據的領地,邁席卡需要越過這裡去進攻烏爾奇。
那麼波特盧可以給邁席卡什麼呢?只要邁席卡能在對烏爾奇的戰爭中取得戰功,那麼波特盧承諾不繼續進攻蒼茫地,甚至連弗蘭克要塞都可以留給邁席卡。
於是在之後“邁席卡戰爭”的烽火歲月中,烏爾奇以自己一國之力,被布拉亞松與邁席卡南北夾擊,三國殺作一團,而身為戰爭挑起者的波特盧,卻開始玩起了靜坐。
烏爾奇很快就感覺不對勁了,怎麼波特盧都不動了?怎麼明明是我和波特盧夾擊邁席卡,變成邁席卡和布拉亞松夾擊我了?所以反應過來的烏爾奇在1733年開始,就和邁席卡開始進行和談。
這樣吧,我願意割地求和,如何?在這次和談中,雞賊的烏爾奇試圖將此前“第二次諸寡頭戰爭”中征服的邁席卡領地部分歸還邁席卡,什麼叫部分?和波特盧接壤的那片全歸還回去,讓烏爾奇與波特盧不再是鄰國,這就是部分。
烏爾奇與邁席卡和談才剛開始,就被邁席卡內奸通報給波特盧,然後波特盧以邁席卡打破《盧格羅密約》為由,對邁席卡發動突然襲擊。雖然波特盧是突然襲擊,但並不違法,因為此時邁席卡與波特盧仍然處於戰爭狀態。
早就因為多年戰爭國困民窮的邁席卡這一次沒挺過多久,僅僅過了4年,蒼茫地就盡數淪陷。
當邁席卡屈服時,烏爾奇與布拉亞松還在打,又打了2年,感覺自己要輸的烏爾奇向波特盧尋求干涉,正好波特盧事實上並未與布拉亞松處於戰爭狀態(也很雞賊的布拉亞松干涉時,只對烏爾奇宣戰),所以就開始協調。
協調的結果又是令人吐血,確切的說是令烏爾奇與布拉亞松吐血,波特盧要求兩國結束戰爭,恢復戰前邊界。什麼是戰前邊界?這意味著布拉亞松要退出自己佔據烏爾奇的領地,而烏爾奇要退出目前佔據的邁席卡領地。
得到這個調停結果,氣得半死的烏爾奇居然試圖聯合布拉亞松一起打波特盧,結果被布拉亞松乾淨利落的賣了。為什麼賣了?波特盧再怎麼可惡,和自己又不接壤,把波特盧打殘以後,布拉亞松拿頭去打烏爾奇啊?
因此在大曆1742年結束“邁席卡戰爭”的《第二次盧格羅和約》中,烏爾奇與布拉亞松一無所獲,只有波特盧贏家通吃,終於完整的收復了昔日波旁的教化區。
其實在這次和約中,波特盧是已經可以直接吞併被打殘的邁席卡,但是波特盧只割走了開發不錯的林間地,對於處內內地的蒼茫地敬而遠之。所以邁席卡就這樣苟延殘喘下去,以波特盧附庸國的身份。
接下來爆發的戰爭是“烏爾奇戰爭”,從1764年至1783年共持續19年。
“烏爾奇戰爭”的起因,是烏爾奇在未通知布拉亞松的情況下,處決了一批沿海捕獲的“托克西海盜”,所謂“托克西海盜”,是16世紀興起的,主要在布拉亞松新航海內國活躍的海上劫掠分子,他們在各地沿海相當肆虐。
布拉亞松之所以對烏爾奇宣戰,理由是那些被處決的托克西海盜之中,有部分是被裹挾進去的良民,他們不應該被處死,因此布拉亞松感覺非常憤怒,幾次糾纏以後無果,布拉亞松就對烏爾奇宣戰,一週以後,支援布拉亞松正義舉動的波特盧也對烏爾奇宣戰。
其實這場戰爭預備開始的時候,布拉亞松有些貴族就擔心,如果烏爾奇倒下了,波特盧下個目標會不會是布拉亞松?然而布拉亞松大國王對這個猜想嗤之以鼻,波特盧的領土已經太大了,恐怕佔據烏爾奇以後,就到他所能擴張的極限,根本不可能再向南擴張。
這一次戰爭倒沒有什麼好說,被南北夾擊痛毆一頓的烏爾奇在進行了儘可能的掙扎以後,乾淨利落的敗了,丟失掉不少領地。
“烏爾奇戰爭”是在哈迪斯3歲的時候才結束,而一直到今天,波特盧都還沒有再進行新的戰爭,不過按照此前戰爭頻率的習慣,哈迪斯覺得下一場戰爭已經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