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魯斯飽受折磨的鄉村地區,的確是沒有遭遇很大程度的抵抗。
甚至還有不少大普魯斯戰士被整編進入了韋根人的軍隊。
只是愛德華暫時沒有辦法將這些人和固有的韋根戰士們編成一樣的序列,那樣不僅會使得他的部隊內部無法溝通的問題更加嚴重,甚至還有可能在遇到敵人之前引發一場內戰。
但他也沒辦法完全相信這些投降者,將他們單獨使用,也許放出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思來想去,愛德華還是把他們編撰成為了一支親兵,並且授予了他們“北海衛隊”的名號。
而這隻部隊的數量很快便已經上升到了千人,在日益膨脹的戰場上,也許他們有朝一日會成為某場戰爭中的主力也說不定。
畢竟,韋根人在之前已經損失了太多了人口,四分之一的人口數量的消耗,使得每一個青壯年的勞動力都是這麼的彌足可貴,即使是讓這些士兵退耕還田,愛德華也是極其樂意的。
而在解決掉鄉村的問題之後,擺在愛德華面前的則是那些北地貴族們修築的堅固堡壘了。
沒有控制一個地方的主要城市,就永遠不算真正的佔領這個地區。
但在從定北城到海城堡為限額的廣大地區中,這樣的要塞有五個。
像是那樣的地方,裡面必然囤積了足夠數千人生活兩年以上的糧食,和數以千計的兵器,以及大量的健康人口。
而這也是普魯斯的一個小小的“陽謀”了。
不錯,我是許諾給你了城市和地盤,這也算是我執行了作為一個同盟者的義務,但這些城市都要你自己自己打下來。
這些桀驁不馴的大封臣們,包括三個公爵領地,一個勢力雄厚的伯爵領地,以及一個商業城市。
他們在皇帝的部隊被擊潰之後,既沒有向皇帝的大軍伸出援手,也沒有開啟城門,向普魯斯效忠。
而是保留了“中立”的態度。
像是這些好像“釘子戶”一樣的東西,即使是普魯斯動員起整個王國的力量,也很難說就輕易的將他們打下來。
小的城鎮總還有火攻,地道,土工等多種辦法,但對於規模稍微大一點的據點來說,這些東西都是沒用的手段了。
他們往往建設在連結領地之間的要道上,亦或者說是在險峻的位置。
只需要幾百名士兵,他們就可以於上萬名士兵對峙,儘管他們無力反擊,但只要做足了準備,想要攻克他們,沒有數倍於他們的犧牲,是決計換取不來勝利的。
而一個被攻佔下來的城市,又是顯得這麼貧瘠。
除去一些廢銅爛鐵,和一大群被餓到瘦骨嶙峋的人之外,得勝者幾乎得不到任何實質上的好處。
甚至那坐城市所能提供的防護設施,也必然會因為戰火而變得無法使用。
以愛德華現在的兵力來說,索取幾座城並非是難事,而真正困難的情況在於,等愛德華和那些地方貴族拼到你死我活之後,在南方決戰之後的得勝者的態度。
在不計算損耗的情況下,那些富庶的地方有極為龐大的人口基數。
等到時候,普魯斯,亦或是小皇帝佩里斯,他們其中的一個人得勝之後,再率領著大軍回到北地之時,只要攜萬餘精兵,就可以以“北地光復”的名義,就可逼迫愛德華將他吃下去的東西全部吐出來。
如果態度更堅決一些,或許還能將整個韋根部落都給消滅掉。
“沃爾德?瓦蘭?北科德?瓦萊希亞?說說你們的看法吧?”
雖然不報有很大的希望,但愛德華還是有幾分不死心的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