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鉉一拍大腿喊道:“妙計,妙計。”
盛庸道:“燕賊狡詐無比,高參軍不一定能引得他入城。”
高巍道:“那也無妨,只要水退了,濟南城可保無虞。大清河不似黃河,沒那麼多來水。燕軍不可能二次決口。”
張士行看了高巍一眼道:“高參軍此去燕營,如入虎穴,若燕賊不允所請,恐有閃失。”
高巍道:“若能救全城百姓於洪水,我個人安危早已置之度外。”
鐵鉉站起身來,對他跪倒叩頭道:“我鐵鉉代全城百姓叩謝高公。”
高巍急忙將他扶起,慨然道:“若能以我一人換全城軍民活命,我高巍死得其所。”
盛庸、張士行二人聞言,也齊齊向他施禮拜謝。
四人重新坐下,再仔細商議瞭如何入燕營詐降,如何埋伏等等細節,計議已定,次日高巍便乘坐一艘小船,來到燕軍大營請降。
燕王聞報,命人將他引入中軍大帳。
高巍一見到燕王,便跪倒叩頭,道:“參軍高巍叩見燕王殿下。”
燕王冷冷道:“高參軍此番前來,所謂何事?是否又來勸說本王上表謝罪,歸順朝廷啊?”
高巍急忙再次叩頭道:“微臣不敢。微臣此番代表濟南城三十萬軍民前來乞降,望殿下體念此皆高皇帝所遺子民,高抬貴手,饒他們一命,否則全城百姓盡為魚鱉矣。臣等不勝感激之至。”
燕王哼了一聲道:“如今知道怕了,不識抬舉。全城百姓均可投降,唯獨那個張士行不可。”
高巍道:“張指揮自知不容於燕王,早已出城南逃了。”
燕王道:“如此甚好。”他轉頭對張玉道:“世美,你快去將決口堵塞,先解了濟南之危。”
張玉拱手道:“遵命。”隨即出營去堵大清河決口去了。
燕王對高巍道:“高巍,如今我已命人去堵決口,你們濟南城何時來降。”
高巍道:“待大水退去,臣親自引大王入城。”
燕王緊盯著他道:“你若敢騙我,定將你碎屍萬段。”
高巍面不改色道:“臣對天發誓,絕不敢欺瞞大王。”
十日之後,大水退去,濟南城守具盡撤,黃土墊道,淨水潑街。朱棣率軍來至城下,只見鐵鉉跪在城門洞內叩首道:“奸臣弄權,使大王冒霜露,為社稷憂,來至城下。天下誰非高皇帝子?誰非高皇帝臣民?其降殿下,合情合理。然東海之民,不習兵革,見大軍壓境,不識大王安民之意,或謂聚而殲之,惶恐不已。故微臣斗膽請大王退師十里,單騎入城,臣等具壺漿牛酒而迎。”
張玉聞言上前對朱棣道:“殿下,恐其中有詐。末將願替大王入城一探究竟。”
朱棣看了看城上靜悄悄空無一人,城門洞皆是百姓跪著,不象是有埋伏模樣,便擺擺手道:“無妨,本王出入敵陣,如履平地,何況這個小小的濟南府。”
說罷,他對高巍道:“頭前帶路。”
於是高巍在前引路,鄭和張著黃羅傘蓋在後,燕王朱棣騎著高頭大馬居中,帶著四名衛士,徐徐走過吊橋,來至濟南城下。
鐵鉉叩頭道:“恭迎燕王殿下千歲千千歲!”
他身後的一眾百姓也高喊道:“恭迎燕王殿下千歲千千歲。”
燕王頷首致意,對眾人道:“諸位平身。”
話音剛落,突然聽到喀剌一聲巨響,一塊桌面大小的鐵板從天而降。燕王聽到風聲,下意識將馬向後一帶,那塊鐵板正好砸在了馬頭之上,登時將那匹駿馬砸得腦漿迸裂,撲倒在地,朱棣一下子被甩在地上。
一名跪在鐵鉉身後的百姓一躍而起,手持一柄鋼刀,向朱棣撲來,正是都指揮盛庸所扮。
鄭和一見情況緊急,把手中的黃羅傘蓋向盛庸當頭砸下,那傘蓋布面巨大,盛庸不防被絞在裡面,一時脫不得身。
鄭和急忙跳下馬來,把朱棣扶上馬去,朱棣急忙調轉馬頭,想要逃回己陣,剛一踏上吊橋,那吊橋便吱呀啊升了起來。朱棣只好退了下來,此刻他與鄭和等四名衛士被隔在壕內,與己方大軍隔壕相望。
張士行從城上探出頭來,對朱棣喊道:“燕賊,這回看你往哪裡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