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念忠道:“好教陛下知道,李家寨的戶主大多姓李,確是故夏遺民。只是今日,我等早就不是党項人了,而是歸屬漢人。”
唐主點頭頷首,對李念忠的態度很是滿意。
“你們姓李,可是西夏宗室後裔?”李洛問。
“回陛下話,”老村正道,“草民等雖算是故夏宗室後裔,世系卻隔了四百年,要追溯到夏國公庶支。”
“原來如此,確算久遠。”李洛明白了。夏國公是誰?就是李思恭。唐定難軍節度使,因為鎮壓黃巢有功,爵封夏國公。這個李,也是唐朝賜姓。
西夏是李思恭的嫡脈李元昊在一百多年後創立的。而李念忠是李思恭的庶脈後裔,說起和西夏王族沒啥關係,宗室都說不上。
唯一值錢的身份就是姓李,在西夏時期還能高人一等。
“村民生計如何,可能吃飽穿暖?”李洛問道最關心的問題。
李念忠回答:“回陛下話,自從大唐收復此地,行均田令,定兩成賦稅,百姓的生計就大為好轉,流民也全部返鄉。這都是聖天子的功德啊。於蒙元時相比,真是好了太多。所說日子過得緊,總歸是能吃飽穿暖了。”
“那朕就放心了。”李洛露出笑意,又看向一個面相斯文的中年男子,“你就是本村教師?”
“回陛下,草民正是村學教師李仲。”斯文男子叉手行禮,神色恭敬的回答。
李洛問:“如今進學者,有多少人?”
“回陛下,共有五十七人。男童二十九,女童二十八。”
“這些教材,可好學麼?”
“回陛下,好學。陛下的御製教本,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實在是千古未有的蒙學聖典,其中微言大義,真令草民萬分敬佩。”
李洛又看向一個年約三十的英武女子,“司婦使,這幾年,村中可有溺殺女嬰之舉啊?”
司婦使斂衽行禮後回道:“回陛下話,沒有。本地並無溺殺女嬰風氣。民婦平時要做的事,也就是管管姻緣生育,養蠶紡織之事。”
李洛問完了幾人的話,站起來說道,“走,帶朕去看看百姓家的窯洞。”
“遵旨!”
一行人來到廣場邊的一個窯洞,但見裡面被挖出四間,兩間住人,一間存放糧食和紡車,一間是牲口圈。看著雖然很簡陋,但牆壁上卻處理的很是光滑,還掛著弓箭。
李洛看到這家人存了十來石糧食,灶臺上有鹽有油,牲口也不瘦弱,不禁點頭微笑。
看上去,這家人的日子,還算湊合。
又看了好幾家,基本都差不多。特點是幾乎家家有弓箭,少數家庭還有馬。有馬的家庭,大多都是軍屬。
接著,又來到一家烈屬家庭。
“傳烈屬來見朕。”尊貴的大唐天子直接坐在坑上傳令。
很快,一家百姓被帶進來。
一個老者,一對中年婦男女,還有一個少女。四人一進來就趕緊下跪,頭都不敢抬起,也不知道如何說話,只是叩首。
“起來吧。扶他們起來。”李洛聞言說道,還用手虛扶了一下。
“謝陛下。謝陛下…”四個烈屬也只會謝恩。
“戰死的騎兵,是你們的兒子?”李洛問那對中年男女。
“回陛下。”老者回話道,“戰死的李十二郎,是草民次子。他們…”他指指三人,“是草民長子長媳和孫女。”
老者說到這裡,目中已有淚水。
唐主嘆息道:“為了大唐,十二郎戰死沙場,朕心甚憫之。李老先生,不知烈士撫卹,可領到麼?”
老者無聲垂淚回答:“好教陛下知曉,領了三百銀圓,足夠草民養老了。謝陛下恩典,草民,草民謝陛下…”
“你不用謝朕,真和朝廷還要謝你們。”李洛說道,“來人,賜十二郎家一百銀圓。”
老者趕緊推辭,“陛下啊,草民萬萬受不起。十二郎為大唐戰死,為陛下盡忠,死後靈牌不但入了村中道社,還入了郡縣道廟和長安道宮,這是他天大的榮耀。撫卹銀朝廷已經給了那麼多,還免稅二十年,草民受不起了。”
“無妨。”李洛道,“朝廷雖然給了,但朕既然來了,就是朕的意思。”
“謝陛下…”老者帶著三人再次跪下,一家人謝恩磕頭。李洛親自扶起老者。
接著,李洛又去看了另外一家烈屬,同樣賞賜了一百銀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