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村學階段,共收錄有三千常用漢字。要求識寫兩千字才能村學畢業。
《算術》則是要求能打算盤,會簡單的演算法。
《華夏簡史》,要求簡單瞭解從神話時期到聯盟時代的傳說,以及三代到洪武初年的重大事件,比如秦統六國、文景之治、三國鼎立、五胡亂華、隋唐大統、兩宋偏安、神州陸沉、洪武再造等大事記。
《地理簡要》則是要簡單瞭解大唐山川大地,五湖四海,以及海外地理大概。
《德操》是道德人格教育,主要是故事的形式。其實就是天道教推行的人道,核心是“忠勇信義禮”,俗稱“九字德操”,宣揚做到九字,便能成就君子大道,感應天地神靈。
忠是對國家,對君父;勇是對敵人惡人,對不法之事;信義禮是對親朋和其他人。
如果“九字德操”做的差,那就是失貞無道的劣等人,不但不能感應天地神靈,還會遭受厄運和報應,任何人做的壞事都無法隱瞞昊天神明,遲早會受到制裁。
除此之外,《德操》還簡單描述了“君子六藝”的人格審美。
這五門課程,全部是主課,沒有主次之分。
但是,由於大唐師資力量不夠,財政也養不起太多教師,所以村學並不分班級,只有一個在編吃皇糧的教師。
教材也不分年級,就這五本。
為了解決教師太少,不分班級的弊端,崔秀寧採用了“學長助教制”,就是用成績好、入學早的學生,幫助教師來教匯入學晚的學弟學妹。而助學表現好的學長,就可以優先獲得教師的推薦,升入鄉學繼續學習。
如此一來,就解決了師資和財政不足的大難題,同時也養成了以長扶幼的風氣,強化了孩子的責任心,鍛鍊了孩子的綜合能力。
可謂一舉三得。
至於鄉學,已經不是普及義務教育,那就需要考試了。一般而言,最多隻有五分之一的村學生,有機會升入鄉學。
鄉學三年,同樣不分班級,採取“學長助學制”。
李洛翻開一本《國語》,看到自己當年編入的一首詩《憫農》。又翻開《算術》,看到崔秀寧編入的面積計演算法和乘法口訣。
再翻開《華夏簡史》,看到自己親自編寫的一句話:華夏元年,黃帝軒轅氏打敗蚩尤,統一諸夏各部,華夏聯盟時代開啟,傳說時代結束。
又翻到最後,看到:“華夏3981年四月,唐國公恢復臨安,正式起兵驅除韃虜…華夏3983年十月初一,唐王順天應命,在百官萬民三請之下,在江陵繼承華夏帝位,國號大唐,年號洪武。”
最後拿起《地理簡要》,開篇第一句話就是:大唐天朝地大物博,疆土萬里,東到日出之海,西到裡海之東,南到大洋之島,北到大漠之邊,陸地國土一萬平方唐裡(三千萬平方公里)。
書中還有一份地圖,是崔秀寧繪製的《大唐疆域圖》,地圖上看,整個後世亞洲除了裡海以西幾個國家,以及天竺中南部之外,都是大唐疆土。
八成的後世亞洲土地,都在這張地圖中,面積是後世中華的三倍大小,真是喪心病狂。這可是幾年前就繪製的地圖,由此可見大唐帝后的巨大野心,根本早就有之。
地圖上,大唐疆土的最西端,便是裡海。而且整個裡海都被劃入唐土。波斯高原的一半,都劃入唐土。波斯灣的一半,也劃入了唐土。
至於北方的北海(貝加爾湖)就更不用說了,地圖上成了內湖,整個西伯利亞,都在大唐疆域圖中。
就是宋、衛、梁、理四國,也在大唐的疆域之內,只是標註為“諸侯國”。
裡海和烏拉爾山以東,只剩下七個國家。除了大唐,就只有天竺中部南部的六國。
可是即便是這天竺六國,也是大唐的外藩,是大唐的附屬國。
真是太霸道了。單說面積,和窩闊臺時期的蒙古帝國差不多大了。
李洛很滿意的瀏覽完教材,坐在教室的案椅上,下令道:“傳村吏和教師來見朕。”
“遵旨!”侍衛領命而去。
須臾間,村正李念忠等四人被侍衛帶進學堂,三個村吏,一個教師。
“草民李念忠,拜見皇帝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念忠恭恭敬敬,戰戰兢兢的下拜磕頭,其他三人也一起大拜。
按照大唐禮制,哪怕再小的官員,見到皇帝也可自稱微臣,而不是草民。可是李念忠等人不敢自稱臣。
“平身吧。”李洛氣定神閒的翹足坐在椅子上,顯得很是灑脫,“李念忠,朕問你,這李家寨有多少戶口,賦稅幾何,從軍者幾何?”
李念忠見到天子神態和煦,一顆心落下,人也輕鬆下來,叉手躬身稟奏道:“回稟陛下,李家寨共有一百三十二戶,男女老幼還有六百五十三口。賦稅,洪武五年共繳納五百一十六石麥子,繭子十五石,摺合銀圓五百八十三元。眼下從軍者二十八人,都是騎兵。不過,大軍北伐時戰死兩人。”
李洛和大臣們都有點訝然,一個六七百人口的村寨,加入唐軍的竟然有將近三十人,還都是騎兵,這個比例實在是很高了。南方一個行政村往往上千人,也就十來人在軍中。
這也不奇怪。本地人善騎,也不缺馬,而且驍勇善戰。不然也不會有當初有名的橫山鐵騎。就說眼下,唐軍騎兵中的橫山兵,少說也有五千人。
“想不到小小一村,竟然有二十八名大唐騎兵,還戰死兩人,當真不易。你們都是西夏遺民麼?”李洛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