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使者走後,一個人立馬便來了。
“將軍,卑職閻忠求見。”門外突然傳來參軍閻忠的聲音。
“進來吧。”
皇甫嵩看著走進來的閻忠問道:“閻參軍有何事?”
閻忠還是那個笑容,也不知道是怎麼保持住的。
“卑職有要事與將軍商議。”
皇甫嵩問道:“要事,不知是何要事?”
“世間最為難得而又容易失去的,乃是時運。時運以至但卻轉瞬即逝的,便是機遇。故而聖人順時而動,智者見機而發。
如今將軍便有一個難得的時運和易逝的機會,卻不好好珍惜,卑職恐怕世人譏笑將軍徒有虛名啊。”
閻忠說完,皇甫嵩便皺起了眉頭,但馬上又平撫下來。
他生性平和、待人友善,絕不會因為他人言語輕浮便惱怒,所以他決定讓閻忠把話說完。
“此話怎講?”
閻忠見皇甫嵩問自己,便覺得他聽進去了,於是接著說道:“天道無親,百姓與能,故而有高人之功者,不受庸主之賞。
將軍受命於暮春,收功於末冬,用兵如有神助。擊敗強敵比折斷枯枝還容易,攻破堅城比熱水融化積雪還簡單。來冀州不到一個月,便平滅黃巾,天子都為您加官晉爵,酬謝您的戰功。
如今將軍之功威震本朝,將軍之德聲馳海外,商湯周武亦不見得比將軍功高。似將軍這般不賞之功、高人之德,卻還臣服庸主,卑職怕將軍還是無法保全自己啊。”
皇甫嵩聽完心中一沉。這閻忠不遠千里跟著自己,在這兒說了一大堆,又是誇讚自己,又是貶低天子,原來是想勸我造反!
他冷笑道:“本將夙興夜寐,不忘忠心,如何不能保全自己。”
閻忠愣住了,這都說得如此直白了,皇甫嵩難道聽不懂嗎?看來得再加大力度。
“將軍,話不能這麼說。昔日淮陰不忘高祖對他的知遇之恩,不聽剻通之言,三分天下。結果等到利劍在喉之時,他才發出悔恨的嘆息,就是因為他猶豫不決,放棄了大好時機。
如今天子勢弱於高祖、項王,將軍權重於淮陰。只要將軍振臂一呼,天下無不響應。檄文先出,大軍後至,飲馬孟津,兵臨城下。誅宦官之毒,除天下之惡,解倒懸之危。功業已就,天下皆服,然後請呼上帝,示以天命,南面稱制。
如今正是推翻舊漢,另立新朝之時,千載難逢。將軍卻還想著效忠腐朽的漢室,何其不智。若不趁此機會先發制人,待將軍後製於人便悔之晚矣。”
“住口!”皇甫嵩厲聲喝斥道,“閻忠,本將看你投奔以來也算是盡心盡力、忠於職守,本以為你是個忠厚之人。卻不想你今日滿口胡言,費勁口舌勸我謀反!
若不是看在你也是有功之臣的份兒上,我現在就殺了你。若還有下次,定斬不饒,給我滾!”
閻忠黯然地走出了刺史府,不由地嘆息了一聲。
本以為這是個天賜良機,可以實現自己心中抱負。卻不想這皇甫嵩如此愚忠,自己的一番口舌完全是說給聾子聽的。
此地已不可久留,說不定哪天皇甫嵩改主意了,還是會殺了自己。不如歸去。
等到閻忠出城了之後,一個守衛來向皇甫嵩稟報:“將軍,閻參軍出城了。”
皇甫嵩頭也不抬:“知道了,隨他去吧。”
算他還有些聰明,沒有利令智昏。逃走了也好,省得再與自己簽上瓜葛。
皇甫嵩想著想著,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功勞還是太大了。大到哪怕自己已經推功出去,還是會有人惦記著自己。別人就算了,卻不能讓天子忌憚,得想個主意。
他看著還沒被自己收起來的詔書,想起了剛走不遠的使者,腦海中靈光一閃。
“光是張讓一個人,恐怕不行,還得再找一個。”
第二天,皇甫嵩主動領著守衛巡視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