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上了戰場後,要麼就是在磨洋工,要麼就尋找機會想要逃回趙國,甚至有不少當場反戈的。
種種因素下來,也就造成了哪怕趙國裡面,有大量臨時徵召的民夫。
可楚軍這邊,每日死傷的人數,還是要比趙軍高上那麼一截。
一個月下來,楚軍已經損失了,大概二十五萬降卒,以及八萬左右的本部兵馬了。
總損失已經超過了三十萬。
可以說,雙方都因為這場戰爭,死傷慘重。
唯一的區別,就是楚軍死的是,不怎麼讓人心疼的降卒。
而趙軍死的,則是他們本國人了。
彼此都損失二三十萬人,這要是一方只有百萬大軍的話,幾乎等於戰損超過兩三成。
這對於一支軍隊來說,早就已經傷筋動骨,兵馬不堪再戰了。
楚軍這邊能夠堅持,是因為有大量俘虜,填充消耗,本部主力死傷並不嚴重,所以沒受太多影響。
而趙軍可沒這個便利。
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釋,那就是對方真的有兩百萬了。
這樣的話,死個二十五六萬人,也只是相當於對方,差不多一成出頭的兵力。
死傷一成人,對於一支大軍來說,雖然也不少了。
可凡是經過正規訓練的各國兵馬,往往都能接受三四成兵力的損失,最終才會堅持不住而潰敗。
趙軍雖然新兵和民夫居多,但如今各國武風彪悍,民間男女多習拳腳射術,本就有一定的基礎。
再加上趙國的霸國心態,還有保家衛國的信念支撐,再輔以一定的老兵作為底子,還真不能說對方實力就差了。
疊了這麼多的狀態,前面的趙軍,能撐到兩三成的死亡率,也並不稀奇。
不過這樣一來,局勢對於黃林來說,就有些不怎麼妙了。
他如今雖然佔據了涼城,但因為孤軍深入的緣故,也僅僅是奪了這麼一座大城而已。
在涼城周邊,還沒來得及建立起穩固防線,趙軍就前後殺了過來。
白馬、帝丘兩邊的趙軍,幾乎是接力一樣,完成了對楚軍的牽制。
自從抵達涼城後,黃林所部的兵馬,就幾乎無一日不戰。
每天的戰爭,牽扯了太多的精力,令他根本沒空去修建營壘,挖掘防線。
所以他手下,雖然有幾十萬大軍,但除了一部分能躲在城內,可以憑藉城防進行防守的兵馬外。
剩下大部分兵馬,都只能散在城外,靠著薄薄的一層營寨,和趙軍進行對峙。
可像這種簡單修建的營壘,基本提供不了什麼有效的防護力。
這又不是那些修建了幾月半年的防線,修建了高高的在寨強、甚至城牆,有著各種城防設施,營壘經過了縝密規劃,打造的如同銅牆鐵壁一般,難以攻破。
像這種防線,才是要用人命來填。
楚國正在攻打的白馬防線,以及梁郡的大梁防線,就是此類。
像這類防線,哪怕是打一個小小的營壘,都要付出兩三倍,乃至更多的性命,作為代價。
而涼城這邊,楚軍的大部分營壘,也就是修了一個矮矮的柵欄,挖了幾條壕溝,做一點簡單的預警而已。
這種小防護,趙人輕輕一跨,就能過去,根本起不到任何阻擋作用。
想靠這種簡陋的營壘,防禦趙國的進攻,顯然是多想了。
也正是因此。
雖然自己這邊有涼城作為據點,可這座重城再大,也無法容納幾十萬楚軍。
就和大梁只在城內安置三十萬人,剩下四十萬大軍,分散到城外各處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