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涼城,黃林也只在城中,留了十五萬人。
剩下調集而來的一百六十萬兵馬,這被他分享到了城外周邊,乃至於涼城往後到瓦亭縣一線,處於各個交通要點的城池之中。
近兩百萬兵馬,是不可能聚集到一起,勢必要分散出去的。
而這些分到城外的大軍,沒有防護,面對洶洶而來的趙軍,自然做不到依城而守。
只能硬著頭皮,拉開陣勢,在戰場上和他們硬幹了。
而幹了一個月,結果也很清楚了。
兩軍不分上下,或者說,趙軍略微處於上風,楚軍有些劣勢。
不過這個劣勢並不大,楚軍的底子也很厚。
此時哪怕損失了三十三萬兵馬,但在涼城一線,楚軍剩下的兵馬,也還在一百四十萬以上,足可和趙國繼續消耗下去。
“只是這麼一來,戰爭就成為了純粹的人命互兌。原本我突襲涼城,所取得的戰果,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黃林盤算著如今局勢,不由皺眉。
雖然他捏住了趙國的命脈,可在這個命脈被自己掐斷之前,趙國的反撲也不是那麼好承受的。
帝丘那邊趕來的兩百萬趙軍,就不說了。
對方雖然人多勢眾,可自己在佔了涼城後,也不斷從後方調集兵馬,趕來支援。
兩邊在這裡,雖有些許差距,但總體上還是同一個等級的軍力,不至於露出什麼破綻來。
白馬前線那邊。
楚軍原本的主力,被抽調到了涼城這邊,那裡楚軍的人數,便下降到不足百萬了。
徹底從主力變為了一支偏軍。
好在白馬前線的趙軍,經過趙成先前強攻涼城的消耗,兵力也大為減少,剩下人馬也不足百萬。
所以兩邊這麼一番損耗,實力依舊差不多持平。
可是趙成回去之後,也是知曉以自己的處境,在糧草短缺的情況下,是根本無法帶著大軍久持的。
想要讓大軍存活下去,要麼就率領兵馬突破封鎖,要麼就不斷減少大軍的人數,以減少對糧草的消耗,從而維繫更長的時間。
因此,在判明瞭自己處境後,趙成返回白馬前線,便立刻動員兵馬,對自己正面的楚軍發起衝擊。
他沒想著再來打涼城,以此城的堅固,還有楚軍的數量,怕是死乾淨了白馬守軍,都打不下此城。
反倒是白馬正面的楚軍防線,因為此前楚軍一直佔據主動進攻優勢的緣故,營壘並沒有按照堡壘的標準來修,只是一般程度的防禦力。
從這個方向進行突破,可能性還更大一點。
尤其是楚軍不斷從白馬前線抽調兵馬後,這個可能性就更大了,大到已經成了白馬趙軍活命的唯一希望。
也因此,在瞭解了自身處境後,趙成率領的趙軍,對於該處楚軍營壘的衝擊,也越為瘋狂。
短短一個多月,白馬趙軍就先後發動了數百次突圍進攻。
為此死傷的兵馬,已經超過了五十萬人,已經摺損過半了。
而迎面的楚軍,雖然佔據了防守的優勢,但營壘終究比不得城池,損失的人數也有三十多萬,同樣傷亡不輕。
到了如今,白馬一線,楚軍大概還剩下六十萬大軍,趙軍則只剩下四十萬左右,雙方力量對比已經形成了一定差距。
不過,也正是得益於先前的一番瘋狂進攻,趙軍消耗了大量的兵馬,營寨中吃糧的人少了許多。
所以此時,他們的大營的存糧,倒竟是還能再堅持半月,比原本糧盡的時間多了不少。
同時也因為兵馬的減少,對於糧草後勤的需求,也變少了許多。
加上北面冀州本土,在得知了白馬一線趙軍的近況後,也開始了緊急救援。
從北面徵集了不少船隻,開始利用白馬縣的那個小小渡口,往這邊運輸各種物資糧草,同時也開始小規模的撤離這裡的趙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