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軍攻破江夏城,陸淵並沒有繼續在此城多做停留。
僅在城中駐留了兩日,稍加休整之後,就率軍繼續向北進發。
如今局勢,可謂一片大好。
九路先鋒大軍,皆取得不俗成績,東海郡平定,滎陽郡大部平定,濟陰、梁、城陽三郡正在攻略之中。
就連梁國的都城大梁,此時也在楚軍兵鋒的威脅之下。
當初決定派出的九路大軍的計劃,已然取得大量成功。
然而也正是因此,作為看顧後路,填補戰線,由陸淵率領的後續大軍,才要早些跟上。
九路先鋒雖然勢如破竹,但到底還是隻有九十萬人,此時一下肆虐五郡,一支支兵馬分派下去,兵力迅速就被攤薄稀釋。
如今處在最前線的濟陰、梁、城陽三郡之上,楚軍的兵力皆不到二十萬,雖鋒芒猶在,可隨著各地梁國勤王軍的到來,梁國抵抗之力也在迅速加強。
此時的先鋒大軍,已經再難以保證先前勢如破竹的進展了。
在前線三郡上,楚梁雙方已經各據戰線,形成了僵局。
這種時候,陸淵自然不可能幹坐著。
因而在破了江夏城,掃平了南線梁軍的最後一個據點之後,就立刻決定,帶著主力北上支援。
現在梁國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正是最為窘迫危急之時。
不趁著這個大好機會,將對方一次摁死,豈不是浪費了自己三十年的等待與謀劃?
所以,在命令黃林領著西路行營繼續向北,前去攻打滎陽、濟陰之後,陸淵繼續帶著中路、東路兩個行營,趕往東海,向著大梁、城陽兩個方向進發。
至於已經打下來的江夏、江北廣陵郡三府,則是讓內閣提前安排好的隨軍官員,讓他們在軍隊的保護下,在二地立刻組建官府,搭建班子,恢復地方的生產和穩定。
同時也要對接好南方正趕來的移民,幫助他們在江北各府縣重新安家。
陸淵從西南、嶺南遷來的各藩國百姓,人數多達一千八百餘萬,幾乎和整個北伐大軍持平了。
如此多的人,堆積在江南長江沿線的各地,每日人吃馬嚼,耗費不知多少。
同時大量人員聚集,無所事事,帶來的治安問題也難以記述。
這才僅僅半年,江南長江沿線的各地官府,就已經叫苦不迭,接連上奏摺稟告了。
言稱如果再不處理,地方民怨沸騰,恐釀出民變。
對此,陸淵自然大為重視。
如今北伐稍加取勝,便立刻下令,先期安排五百萬人,分別是安置在江夏郡,以及江北廣陵郡。
這一郡三府之地,地方雖然不大,才七千裡左右。
但兩地的地方百姓也不多,加起來也就五百萬人左右而已。
這點人口,相比於江南楚國,已經普遍一郡千萬人的規模來說,可謂人煙稀少了。
所以安置五百萬人過去,雖然壓力很大,但也並非不可能。
只是剛剛遷移安置的楚國百姓,可能分不到太多好地,需要自己在野外開荒,頭幾年會過得很辛苦就是了。
不過對此,陸淵也是早有預料,做了準備的。
開墾一片新的荒地,沒個三五年時間,見不了成果。
而在這期間,那些百姓基本就要靠朝廷養著。
等到三五年過後,開墾稍稍出了些成果,移民基本也就能自己養活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