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藉著這場戰爭,原本只是被強行融合到一起,人心還很分散的鄭國,也慢慢完成了人心的梳理,漸漸塑造了“鄭國人”的概念。
後面鄭國的君主,為了強化這個概念,甚至在打退了曹國入侵後,還以復仇的名義,主動發起了對曹國的進攻。
最終在經歷了十年的漫長戰爭後,終於率領舉國臣民,滅亡了這個曾經的大敵。
而當時領導這場勝利的鄭國之君,也藉著大勝的威望,將國都遷往了曹國曾經的都城,並將其改名為新鄭,也就是如今鄭國的國都。
藉著新鄭城這個國都的輻射,以國君為首的鄭國一系皇族,很快就將自己的影響力,散佈到了原先曹國領地的大半,把皇室的觸手伸到了新領地的方方面面。
攻滅曹國的勝利果實,被皇室攫取了大半。
而鄭氏皇族,也靠著國都新鄭城,以及原有的領土,整合出了近乎一郡的直轄領地,實力瞬間大增。
原先鄭國國內,那些和皇族差不多體量的封臣貴族,一下就被拉開了差距,再難威脅到皇族的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封臣貴族認為皇室太過貪心,明明曹國是大夥一起滅的,但好處卻幾乎被皇室給吃了,他們沒分到多少湯水。
所以,在利益分配不均的情況下,對皇室產生了極大的不滿。
而國君則認為,如今鄭國已經地擁三郡,漸漸有了霸國之基。
但國內卻是封臣林立,三分之二以上的領地都被大大小小的封臣掌握著,國內大半力量無法被集中起來,極大地影響到了鄭國對外的擴張。
同樣也極大威脅到了鄭國皇室的威嚴和安全。
於是以國君為首的鄭國皇室,自然而然的就想要削藩,減除那些封臣,進行中央集權。
這兩種幾乎不可調和的君王和封臣間的矛盾,在雙方不斷的試探和爭鬥之下,幾乎將鄭國變成了一個火藥桶。
最終伴隨著鄭國國君在強硬的處死了鄭國國內,一個是眾多封臣代表的上卿家族的家主後,徹底被點燃了。
鄭國皇室和地方貴族公卿,被分成了兩大陣營,直接展開了激烈的內戰。
這一打,就是數年,期間死傷無數,鄭國都快被打爛了。
但就是在這眼看著鄭國就要分裂的時候,突然鄭國南邊一個大國荀國見到機會,竟派兵入侵了鄭國。
於是也不知是打累了,還是鄭國人對於“鄭國”這個理念是真的認同,亦或者是兩者皆有。
總之面對荀國的入侵,原本打得不可開交的鄭國兩大陣營,此時又聯合了起來,一起抵抗荀國。
一場本來可能會造成分裂,乃至鄭國覆滅的危機,就這樣因為荀國的幫助,被消弭了下去。
而也正是因為經歷了那殘酷的內戰,經歷了差點滅國的危機,所以鄭國皇室和地方公卿在和好之後,再也不敢貿然出手,生怕再引出第二場內戰。
因此在後來的相處中,彼此都保持了相當大的剋制,鄭國皇室繼續承認地方公卿對自己封地的利益,地方公卿也如往常那般支援鄭國皇室。
雙方精誠合作,一起維護鄭國的利益,並推動這個利益集團向外擴張。
千餘年下來,在經歷了數次危機和波折後,鄭國艱難地統一了豫州大半區域,成了九州霸主之一。
而鄭國的皇室和地方公卿,也在一連串的擴張中,實力極速膨脹。
不過皇室到底佔據了大義名分,在歷次擴張之中,總能得到更多的好處。
所以到了如今,鄭國一共十郡,皇室和公卿各佔一半,實力從原本的一比二,變成了如今的一比一,形成了均衡。
也正是因為均衡,這又令鄭國埋下了新的隱患。
千餘年時間過去,當初那場只存在於史書中的內亂,早已消失在了歲月長河之中。
現在的鄭國之人雖然知道內戰可怕,但那到底也只是史書中的隻言片語,沒真正經歷過,誰又知道其中之殘酷?
“所以近百年來,隨著鄭氏皇族的實力不斷擴張,又開始試探著壓迫地方公卿,想要再次進行削藩,以進行集權。
而地方公卿為了自保,也不得不進行抱團,用以對抗皇室的威脅。
數十年過去,如今鄭國內已經形成了皇族和公卿兩大集團,再度開始在朝堂上進行爭鬥攻訐,發起了數次政治清洗。
兩派在這些殘酷的政治鬥爭下,也變得愈發視同水火,難以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