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完了梁國的戰事,朝會並沒有結束,陸淵又說起了另一件事。
“年初,朕為了日後的北上中州之大計,所以派了使者,前往與梁國同處在中州的另一大國鄭國,以刺探該國虛實。
就在昨日,朕派往豫州鄭國的使者回來了,帶來了鄭國內亂的最新訊息。”
陸淵看著眾臣,最終望向下方一人,道:“溫卿,你是此次出使的主使,又是鴻臚寺丞,就由你向眾卿說說鄭國的最新情況吧。”
人群中,溫舒聽到皇帝點了自己名字,從隊伍中出列,行禮之後,道:“回陛下、諸君,下臣今年二月,奉命出使豫州之主鄭國,一路乘船沿江直下,最終於二月末出海路抵達了鄭國,並隨之前往其國都新鄭。
鄭帝聞我大楚來使,頗為高興,隆重的接待了下臣。
會面期間,在表達了陛下對鄭國的問候之後,鄭帝也表示了自己對楚國的善意。
隨後更是數次詢問下臣,關於大楚詳情,以及陛下韜略。臣按陛下出發前所囑,一一向鄭帝詳言。
鄭帝聽罷之後,對於陛下之雄韜偉略,豐功業績,大為欽佩,傾慕不已。
關於楚鄭二國通商之事,鄭帝也是一口答應,沒有絲毫拒絕。
而後臣又拜訪了新鄭城中的一干國中公卿,以鄭國執政鄭產為首的鄭國皇族,對臣的到訪頗為友善,與鄭帝一樣,對我大楚表達了善意。
但是等臣拜會鄭國大將軍張壽時,其對我大楚的態度卻是頗為冷落,對臣也數次表達敵視之意。
後面臣找人探查,這才得知,原來在二十年前,當今鄭帝鄭廉還未登基,只是鄭國皇子的時候,曾與其弟鄭澤相爭皇位。
當時鄭國朝堂因為這場皇位之爭,被劃分陣營,分為了兩派爭鬥。
分別是支援大皇子鄭廉,以執政鄭產為首的皇室宗親勢力;支援三皇子鄭澤,以大將軍張壽為首的外戚貴族勢力。
這兩派……”
隨著溫舒慢慢講述,殿中諸人,也慢慢了解了鄭國的內政詳情。
原來當初鄭國起家的時候,本是豫州一小國,統治著不過區區二府之地。
而在那時,鄭國相鄰的各國中,卻有一個已經統治了一郡的大國——曹國。
並且曹國還磨刀霍霍,野心極大的想要向外擴張,兵鋒直指鄭國所在的區域。
在鄭國所處的區域內,除了鄭國之外,當時還有十七個小國勢力。
這些小國和鄭國一樣弱小,大者不過統治一府,小者才三五縣,一個個國力孱弱,不堪一擊。
按照正常情況下,面對已經統一了一郡的曹國,以鄭國為首的這些小國,根本阻擋不了朝國兵鋒,最終難逃被一一吞併的命運。
但也不知是不是被逼急了,還是各國之間有大智慧,在面對曹國的強大壓迫下,鄭國附近的那些小國,竟然出奇的聯合了起來。
是真正的聯合。
各個小國在保留了自己對領土的自治權後,放棄了自己的江山社稷,選擇向鄭國歸附,獻出了自己的國土,與之進行合併。
而鄭國則承認了那些歸附的小國之君,對原先國土的自治權,並冊封了相應的爵位。
同時還作出規定,這些國中的自治領,需要向朝廷繳納一定的賦稅額度,並且在發生國戰的時候,提供領地中的私兵出戰。
如此一來,鄭國附近的大小十七家諸侯,便完成了由原先的君主,向鄭國境內封臣的準備。
那些諸侯國也併入了鄭國之中,成為了國內的封地。
這些小國在彼此的妥協之下,融合形成了一個能滿足大多數人利益的大國。
於是一瞬間,鄭國就從原本的一個僅有二府之地的微末小國,轉變成了一個擁地兩郡的大國。
雖然這個大國很散裝,國內封地林立,真正屬於國君所轄的領土,依舊只是原先鄭國的二府之地,其餘都是屬於封臣的國中之國。
但不管內中底細如何,在統合了附近小國後,鄭國已經實質上的成為了一個整體。
並且有了國君名義後,能夠透過收取賦稅的手段,整合國中資源。
同時也能透過封臣義務,集中國內兵馬,用來應對防禦外敵,或者向外擴張的國戰。
有了這個職能之後,新生的鄭國,靠著近乎兩倍的體量,在打了數年的衛國戰爭後,終於擋住了曹國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