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抽身於外,遲遲沒有入場下注的玉華山玉蟾道,終於下定決心,選擇投靠魏國。
於是有了這個雍州仙門的幫助,魏國先天方面的底蘊,瞬間大增。
玉蟾道不僅直接向魏國派出了五位先天出仕,還向對方貢獻了上千枚靈丹,為魏國培育出了兩位新的先天宗師。
只是一個玉蟾道,就給魏國貢獻了七位先天。
而魏國這些年在北境,也接連擊敗了不少南遷蠻人部落,其中有不少都在戰敗後,選擇投靠魏國。
魏國從蠻人中,也吸收了不少人口兵源,先天宗師也有好幾位,可謂大大充實了自己的戰爭潛力。
再加上其國內,自己培養和招攬的一些人。
如今魏國的先天宗師數量,也已經達到了三十七位之多。
雖依舊比不上樑國,但架不住魏國需要防守的地方少啊。
除去防守北方邊境,和鎮守國內的必要先天宗師,魏國依舊能動員二十位左右的先天,上到前線和梁國爭鋒。
而梁國除去三處邊境和國內防守之外,其實差不多也就只能動員,這個數目的先天宗師參戰。
所以這樣一場規模浩大的邊境戰爭,註定只是一個爛戰。
兩邊打了數年,彼此死傷逾百萬,依舊也未能分出勝負。
河南、南陽一線的戰場,已經成了一個絞肉漩渦,魏梁兩國不斷的往那裡投入兵馬資源,慢慢消耗著自身的底蘊潛力,處在持續失血的狀態當中。
而以上這些,還只是兩國動用的參戰兵馬。
實際上,為了維持那規模達百餘萬的大軍,兩國各自還在後方動員了數量在兩三倍的民夫,用以輸送軍糧物資,供應前方大軍的消耗。
兩國彼此都有五百萬人的成年男丁,被用在了河南、南陽一線戰爭之上,成了純消耗單位,無法從事生產。
如此龐大的戰事,如此多不事生產的人口,地方上少了如此多的生產單位,對於兩國的壓力可想而知。
其中梁國還好一點。
戰場就在中州,距離它很近,輸糧方便,供應後勤的壓力較小。
而且足足八千萬的人口,也足以令他維持住,五百萬不事生產的軍事單位。
可魏國那邊就難了。
魏國乃是從北方兗州而來,國中核心之地處在兗州,距離前線足有數千裡之遙。
想從這麼遙遠的後方,轉運糧草軍資到前線,其中的難度和損耗之大,可想而知。
而如果不從後方轉運,剛剛佔領的周國之地,也無法維持前線大軍的消耗。
因為之前長達十年的戰爭,早就將整個周國腹心各郡給打爛了。
朔方、關內、河南、南陽等郡,別說為魏國前線的大軍提供糧草了,四地嗷嗷待哺的數百萬災民,反倒還要魏國提供救濟。
在整個周國舊地,算上前線兵馬,足足有七八百萬人要吃魏國的。
這還不是全部。
近些年來,北方的寒潮影響越來越大。
原本一直指在草原中流傳的大毛天,這兩年來,竟然已經逼近到了兗州北境和草原交界的邊疆。
照這趨勢看,可能再過個三五年,那傳說吞噬一切生命的大毛天,就要降臨到兗州的土地上了。
雖然魏國的疆域並沒有觸及兗州北部,那些北部諸郡,此時也早已被草原遷來的蠻人佔據。
可大毛天逼近兗州,依舊是一個極其可怕的訊號。
因為這意味著,距離寒潮徹底將兗州淹沒,可能沒有多少時間了。
或許再過個二三十年,兗州就要步上草原後塵,徹底淪為一片冰天雪國。
這可怕災難逼近,叫魏國上下怎麼能夠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