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拿下了周國原先的國都關內郡,還一舉奪取了屬於中州的河南、南陽二郡,可以說已經在這場九州大劫中,拿到了上船門票。
以後不管如何,只要能保住這二郡,衛國一個國祚還是能夠留下來的。
楚國這邊,則只是奪取了處於漢水之北的周國襄陽郡三府,把襄陽一郡十府的疆域徹底完善。
之所以收穫如此之少,主要還是陸淵考慮到未來中州變局戰事,必然會愈來愈發劇烈殘酷。
此時貿然入場,只會引起魏梁二國的警惕,將兩國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把楚國拖入戰爭的漩渦。
那樣的話,可就是一場災難了。
不見像周國這等雍州霸主,不也因為連續不斷的戰事,給消磨的精疲力盡,短短二十年內就被滅亡了嗎?
這可是繼寧國之後,九州第二位出局的霸主之國啊。
江北戰事如此之殘酷,死傷如此之慘重,自然讓陸淵心有忌憚,不願這麼早早入場,把寶貴的力量投入到前期毫無意義的戰爭中。
現在才剛剛統一的揚州,需要的是休養生息,恢復民力。
而不是把軍隊送到戰場,把糧食送到前線,讓百姓在飢餓疲勞中往來奔波,把經歷亂世後,揚州剩下的最後一點底蘊也消耗乾淨。
以上這些場景,只要想想,就讓人心頭髮寒。
所以出於長遠考慮,陸淵配合魏國出兵後,只奪取了襄陽郡三府,在中州佔據了一個落腳點,便止步不前。
至於真正的肥肉,河南與南陽二郡,則讓給了魏國。
打算讓這個北地霸主,去充當吸引梁國,以及其它北地諸國的靶子,為楚國吸引火力。
如此做,效果果然斐然。
在滅亡了周國,佔據了河南、南陽二郡後。
幾乎就是在當年,魏國就和梁國打了起來。
兩邊在河南、南陽一線,各自屯兵百萬,展開了激烈的交戰。
最終彼此死傷數十萬人,先天彼此折損數位,誰也討不了便宜,這才不得不罷兵休戰。
但這休戰,也只是暫時的。
到了第二年,兩國就開始了規模更大的交戰,兩邊動員的兵馬,加起來幾乎有三百萬眾,烏泱泱的人馬,幾乎將兩國交界的兩千裡邊境都給填滿。
為了維持這場戰爭,魏梁二國,都可以說是傾盡全力了。
但兩國都是一州霸主。
梁國佔據了整個青州,據有十六郡,人口經過這些年繁衍,也達到了八千萬的規模。
兵馬則依舊維持在三百萬左右。
魏國原先雖只有十郡,但隨著他接連南征,攻滅了周國之後,又奪取了四郡之地,如今已據有兗、雍二州十四郡之土。
人口雖然少些,但兼併了周國之後,也達到了五千萬之眾。
兵力則因為近些年用兵較多,擴增到了二百四十萬的規模。
單從國力上來看,魏國雖然比梁國底子薄了些,但差距也並沒有太大,兩者還是處於同一個體量的等級。
至於在外部環境方面,魏國北邊有草原蠻族之患,需長期在北境屯駐六十萬兵馬,用以護衛北疆。
梁國則需在長江沿線,以及大河沿線屯駐兵馬,防備楚、趙、徐三國,兩處防線也需用去大約一百二十萬之軍。
兩國除去邊境防守,以及國內地方鎮守兵馬外,差不多都可以在前線戰場上,維持一百二十萬到一百五十萬左右的大軍,並且能夠長期支撐下去。
至於先天宗師方面,梁國這些年,增長倒是不少。
先是在周國滅亡的時候,得到了周國三位先天宗師的投靠,得了一波周國紅利。
近些年,自己又培養招攬了一些,使得梁國先天人數達到了五十一人,已破半百之數。
而魏國那邊,雖然沒吃到周國的先天紅利,但在其滅亡周國,雄踞雍東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