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那些南遷的蠻人,也在大毛天的威脅下,開始了瘋狂的衝擊魏國北境邊疆。
那幾乎是不惜人命代價,要打破北方封鎖,向南遷移的決心。
魏國或許要等二三十年,才會被大毛天給吞噬。
他們處在草原南部邊界和兗州北部的蠻人,那可是已經被大毛天在吞噬了啊!
留在北邊是死,向南突破,則還有一線生機。
這該怎麼選,已經不用多想了。
於是被濃重危機籠罩,哪怕魏國上下也知道,如今不是時候,國力也很難撐得住,卻依舊不得不推動移民南下的工程。
如今每年都有上百萬魏國北境的百姓,從兗州之地向南遷徙,進入到魏國佔領的河南南陽二郡,在那裡重新紮根發芽,建設生產。
而這,又是一項巨大的錢糧開支。
並且這項開支,還在以每月的時間推移,迅速的擴張增大著。
因為魏國每年向南遷移的人口,也在迅速增加。
魏國的兗州本土,有三千餘萬人。
以上這些人,想要在二三十年內,全都遷移到雍州、中州之地,這可是個規模浩大,工期也極為緊湊的工程。
想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趕在寒潮降臨前撤走,可不是那麼容易的。
更艱難的是,以魏國五千萬人口的國力,根本就支撐不起,如今千萬人級別的糧食消耗。
這代表著魏國要以四千萬人,去養活一千萬不事生產的人口單位,這是何等絕望的數字。
僅靠魏國,是根本支撐不下去,戰爭和移民兩項龐大消耗的。
對方若是不想餓死自己的軍隊和百姓,就只能向外尋求幫助。
所以基於這個需求,楚國那每年多出來的,吃不完的糧食,便有了極好的去處。
甚至就連梁國那邊,近兩年也開始從楚國進口糧食,並且進口的規模,正逐年迅速擴大著。
原因也很簡單。
魏國感受到了大毛天的威脅,在這個天災的逼迫下,拼命向南遷移。
而趙國所在的冀州,徐國所在的徐州,那可是同魏國處在相同的緯度,同時兩國的北方,也同樣有北域草原以及玄域雪林的蠻人存在的。
受寒災影響,這兩域的蠻人也開始大規模遷徙,南下的人口以千萬計。
這龐大壓力,自然也促使趙國和徐國不得不考慮,向南突破,奪取中州用以落腳的打算了。
故而這兩年來,趙徐二國和梁國的邊境,也開始爆發中小規模的衝突。
三國在大河邊界上,囤積的兵馬越來越多,隨時都有擦槍走火,再次引爆兩場規模不下於魏梁河南、南陽戰事的徵兆。
這種情況下,梁國自然壓力極大。
為了國中安全,不得不加強北境的防務,向大河前線輸送糧草物資。
同時又下令,在國內再次選徵百萬新軍,在後方大營進行操練整訓,作為三處前線的後備兵員。
一下要在三處戰場開戰,而且每一處戰場,還都是百萬兵馬規模,後方需要動員的民夫苦役,同樣要數百萬人。
如此大的消耗,自然影響到了梁國後方的生產。
所以為了減輕自己糧草壓力,同樣也是為了囤積更多的物資。
梁國也同魏國一樣,選擇了從楚國這個局外人手中,購買糧草以及各種物資,以供應自身戰爭消耗。
於是楚國每年多出來的,多達兩千多萬人的口糧,瞬間就有了去處。
國中產量過剩的危機,在梁魏兩國的大力需求下,迅速被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