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陸淵也知道梁國可怕,卻也沒立刻對梁國北伐一樣。
兩國都知道彼此必有一戰,但兩國也都在避免開戰。
免得兩敗俱傷,給他人做嫁衣。
所以陸淵在等,想先統一揚州,然後等北方諸如魏、周、趙、徐等,被寒潮逼迫的各國不斷南下,先發起對梁國的戰爭。
到時等這些梁家吸引了梁國的火力,消耗了梁國的兵馬後,那才是楚國北伐的時機。
反正四極將廢也是講順序的。
先是北冥幽都的寒潮,然後才是西邊的地震,南邊的毒火,東邊的風暴。
這場天地大劫,得是北方人先渡了,然後才輪到南邊揚州的楚國人。
時間是站在陸淵這邊的,他完全不用著急,去當那個出頭鳥。
而梁國那邊也是。
他知道自己和楚國短期內,並沒有什麼生死矛盾,楚國就算想打自己,那也是數十上百年後。
等梁國和北方各個強敵打的精疲力盡,才是楚國來撿便宜的最好時候。
眼下兩家完全沒必要拼個你死我活。
因為楚國就算拼死了梁國,佔據了青州,可是緊接著就得面對不斷南下的各國,乃至各部落。
那連綿起伏的戰爭,持續上百年的生死之戰,足以讓任何一個帝國看的都頭皮發麻。
楚國現在消滅了梁國,那就得接替梁國,去應對這些麻煩。
與其這樣,那還不如先讓梁國頂著,等打的差不多了,楚國再上呢。
所以楚梁二國,在短期內,在近幾十年內,在寒潮徹底降臨前,是真的沒什麼大的矛盾。
陸淵先前也沒想過,統一揚州後,就立刻北伐。
他原本的打算,也是先休養生息個幾十年,慢慢觀望觀望北方的局勢再說。
不過樑國雖然也知道,楚國不會和他立刻打起來,但出於以防萬一,卻也打算在江南拉寧國一把,給揚州立下一個釘子。
這樣,將來楚國就算想要趁著,梁國跟其他各國打的精疲力盡的時候,北伐梁國。
有一個寧國擋在這裡,怎麼著也能給梁國爭取一些緩衝時間。
不用多,能拖個一兩年即可。
有一兩年時間,梁國就能慢慢調整戰略,抽掉足夠兵馬布置在南線,用以防備楚國。
這就是寧國的價值,也是梁國針對楚國的戰略。
很保守,也很妥協。
但這就是一箇中央帝國的無奈。
身處天下之中,周邊盡是敵國,而且每一個都還那麼強,梁國又能怎麼辦?
他就像陸淵前世的北宋,佔據天下最為富庶之地,但周邊全都是強國,沒一個是好對付的。
甚至梁國的形勢還要更惡劣些。
因為圍在他周邊的楚、周、魏、趙、徐等國,每一個都很強大,國力幾乎等同於宋國面對的金遼二國,而非西夏、大理、吐蕃這些小國弱國。
想想吧。
宋國一下子面對五個遼國,或者五個金國,這些國度從四面八方包圍宋國,而且都對其虎視眈眈,恨不能殺入其國境,打破其國都,再分而食之。
面對這種險惡環境,梁國可以說危機重重,隨時都有傾覆滅亡的可能。
每一步稍有走錯,就是亡國之危。
在此情況下,他選擇謹慎保守策略,也就合情合理了。
不過就算是梁國的這種保守策略,對於陸淵來說,也是難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