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只要與楚國的戰爭一開始,隨著更多的百姓被徵發為勞役,後方生產人口的進一步減少,寧國出現饑荒是肯定的。
可能戰爭維持個半年一載,頂多兩三年,寧國就會因為缺糧導致的饑荒,最終不戰自潰。
所以寧國如今就處於一個很尷尬的地位。
足夠計程車兵和強大的武力,讓寧國能與楚國的戰爭中自保,可它淺薄的底蘊,卻又無法維持這份武力,難以支撐戰爭長時間化。
滅國的危機,始終籠罩在其頭上。
而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來自北方的朋友,那個統一了青州,成為當世第一強國的梁國,向金陵派出了使臣。
“按照玄成子傳來的訊息,梁國向寧國派出使臣,不僅簽訂了結盟互助的協議,還對寧國展開了大量援助。
每年願意給寧國提供兩千萬兩銀子,以及一千萬石糧食的援助。
這些錢糧,足夠讓寧國再武裝起三十萬常備戰兵,如果換成府縣兵的話,寧國那五十萬屯田兵都能安置了。
這樣有三十萬戰兵,五十萬府縣兵,正常情況下,只要我不親自出手,楚國想吞下寧國,還真的棘手無比。
不碰個頭破血流,花個十幾年時間,死個百萬人,恐怕還真拿不下它。”
陸淵回想著近些時日來,梁國在寧國的活動,不由冷哼一聲,心中頗為憤怒。
很顯然,隨著楚國擊敗寧國,漸漸開始統一揚州,北方那個雄霸中州半域的梁國,已經開始對南方正在崛起的楚國感到忌憚。
這是對寧國的資助,便就是如此。
有了梁國的援助寧國,不僅可以加如今的八十萬兵馬維持下去,可能將其訓練到一個較為精銳的程度。
將來兩國開戰了,梁國也會資助大量錢糧,幫助寧國維持大軍,將這場戰爭不斷打下去。
甚至梁國也可能直接出兵,幫助寧國抵禦楚國,或者直接攻打楚國本土,從其它戰線牽制楚國力量。
以梁國的實力,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據陸淵所知,或者說梁國明面上擺出的力量,便有三百萬常備兵馬,其中大半都為戰兵,皆是天下精銳。
此外,梁國還得到了其國內兩大仙門,丹鼎道與蒼龍道的全力扶持,這幾年來培養出的先天宗師,極其之多。
算上其往年底蘊,如今梁國先天人數,已有四十三人之多。
其暗地裡,還不知是否有所隱藏。
而且丹鼎道與蒼龍道中,應該也還有十名左右的先天留守宗門,沒有出仕梁國。
這些都可算作梁國的高手底蘊。
所以梁國境內的先天數量,或許有六十之多,甚至七十也不一定。
以這份實力,就算扣除國內地方留守,以及必要的防備邊境各國的人手,梁國都可輕易抽調出一二十位先天,上百萬兵馬,用來發動針對楚國的戰事。
對方如今之所以沒有對楚國用兵,一是忌憚楚國實力強大,如今擺在明面上的實力,便有百餘萬常備兵馬,以及直屬的二十二位先天。
另外楚國還有十一個藩國,也可動員出五六十萬兵馬,十一位先天。
以這等實力,梁國就算發兵來攻,也不一定能贏,倒是損失慘重是可以肯定的。
二是因為如今攻打中州之外的疆土,完全就是賠本買賣,打下來了,也守不住幾年。
所以冒著耗費以億計的錢糧,承受以百萬計的兵馬損失,以及很可能多達數位、甚至上十位的先天隕落的代價,發動一場對楚國的戰爭。
最終所能奪得的利益,只不過是僅能使用個幾十年的土地,還是被戰爭打爛了,完全荒廢的那種。
面對這麼個結果,梁國上下的君臣,腦子就是再抽筋,也不可能去做這種賠本買賣啊。
而且那還是打贏了的結果。
要是戰爭打輸了,梁國在南線損失百萬大軍,死傷十餘位先天,一下丟了三分之一的軍事力量,幾乎可以說是國本動搖了。
沒了這些武力,不僅其境內統治會出問題,周邊各國,怕也會像是聞到腥味的鯊魚,跟著楚國一起撲上來,來分食梁國這個美味的大餐。
已經差不多統一了揚州的楚國,不管是實力上,還是潛力上,都已經和梁國處在差不多相等的地位了。
面對這樣一個可怕敵人,梁國就算再是忌憚,也不可能貿然擅起邊釁,發起一場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