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西征之戰敗北後,沉丘領著一干殘兵敗將返回國內,就一直沒過上什麼安生日子。
這一年來。
先是拼命的擴徵兵馬,在國內到處拉丁,臨海各世家也是出錢出糧,如此拼盡全力,好不容易是將全國兵馬,重新恢復到了戰前八十萬之眾。
可兵馬雖然恢復了,但也只是數目罷了。
恢復過後的寧軍,不管是兵源素質,還是訓練時間,都遠不及戰前那些寧國花了十年,才養訓而出的精銳。
唯一讓寧國安心的一點是,雖然常備兵馬的實力大為衰退,但他國內的頂層戰力,先天宗師的人數,在得到了紫雲道的全力幫助下,還保持著十三人的規模。
這等先天數量,放在天下之中,都已經是不落的了。
要知道,北邊徐州,那個坐擁六郡的徐國,先天宗師也才十二人。
冀州的趙國,先天也只有十六人。
寧國卻有十三位先天,再加八十萬兵馬,只從紙面的武力上來看,根本與當世的霸國無異。
唯一有些弱的,也就是地盤有點小,人口有點少罷了。
寧國如今只掌握了兩郡十七府,其中廣陵郡有三百萬人口,臨海郡有五百萬人口,兩者合計,人口不過八百萬而已,疆域面積也不過堪堪萬里之土。
從底蘊上來看,寧國無疑是跌落了霸國之位。
但從武力上看,卻依舊可以被稱作霸國。
靠著十三位先天和八十萬大軍,如今偏居江東一隅,龜縮在金陵城中的寧國,倒也足以維持霸國體面。
而天下各國,也因為寧國的武力,倒也沒太過看輕他。
依舊認為對方算是個霸國,給予了相應的認可和地位。
畢竟從如今形勢來看,雖然楚國統一江東,已經是大勢所趨。
可寧國掌握的兵馬和先天宗師,依舊是極為可觀的。
有八十萬大軍和十三位先天坐鎮寧國,只是全力防守的話,就算楚國傾國之力來攻打,怕也沒那麼容易吃下。
只要寧國不犯錯誤,出現什麼太大紕漏,那麼這場楚寧之間的戰事,註定是一個殘酷無比的血肉磨坊。
打個一二十年,甚至三五十年,都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若是再有外國的力量插手,楚國甚至都沒可能統一江東。
當然,以上這些,都只是理想情況下的局面。
實際上以寧國八百萬的人口,想要供養如今八十萬大軍,註定是一個極其艱難,甚至難以為繼的負擔。
事實上也是如此。
寧國國內的八十萬兵馬,除了三十萬老兵組成的精銳,給予的是常備戰兵的待遇。
其他五十萬新募的新兵,都是按照府縣兵,甚至屯田兵的待遇來安置的。
這五十萬新兵,平時生產耕種,戰時徵募為兵,其中戰力就可想而知了。
這種屯田兵根本打不了硬仗,也就只能守守城,維持一下治安罷了。
不過以寧國如今面臨的惡劣局面,向外開拓基本是不可能了,他要做的也就是防守而已。
所以以三十萬精銳為骨幹,再搭配上五十萬屯田兵作為羽翼,倒也確實能支撐起寧國的防禦體系了。
這也算是一種物盡其用。
可即便是採用了屯田兵制,以舉國之力供養八十萬大軍,依舊壓得寧國的財政,透不過氣來。
不僅是財政。
因為大量男丁被徵募為軍的緣故,寧國境內三分之一的成年壯丁脫離了生產,地方上的手工業、商業、以及農業,無不受到嚴重影響。
地方上的農田,或多或少都出現了拋荒現象,就算一些有人耕種的農田,也因為缺少足夠勞力,無法精心侍弄,導致糧產減少。
如今的寧國境內,雖然得益於土地的富庶,出產的糧食能勉強自給自足,還沒出現糧荒。